[发明专利]一种快速获得羊肚菌分生孢子的培养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536915.4 申请日: 2021-05-17
公开(公告)号: CN113265367B 公开(公告)日: 2023-05-26
发明(设计)人: 赵琪;吕梦岚;杨祝良;木立恒;巴鸿;黄伟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3/00 分类号: C12N3/00;C12R1/645
代理公司: 昆明祥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3114 代理人: 马晓青
地址: 650201 *** 国省代码: 云南;5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快速 获得 羊肚菌 分生孢子 培养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提供了一种快速获得羊肚菌分生孢子的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专用培养基配制、接种、培养和检测等步骤。取单孢、多孢或组织分离获得的羊肚菌(Morchella spp.)母种于普通PDA或CYM培养基上活化为母种,再按常规无菌操作方法,将羊肚菌接种到配方为:0‑20%碳源、0‑20%氮源、0.1‑2%微量元素、琼脂12‑25%、ph5‑8的培养基上,5‑25℃避光培养14‑30天,肉眼检测或显微检测培养结果后,2‑8℃保藏备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无菌培养的无性孢子获得方法,包括培养基配比及培养条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快速获得羊肚菌分生孢子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羊肚菌(Morchella spp.)是世界著名食、药用菌,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降血脂、提高免疫力等功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绿色健康的追求,羊肚菌受到更多人的推崇,需求量日益增大,野生羊肚菌数量急剧减少,人工栽培羊肚菌日益成为研究重点。2010年,独立营养添加技术的普及和传播使得羊肚菌栽培技术得到长足发展。然而每年仍有近70%的栽培者无法稳定获得收益。主要原因是羊肚菌种性、生活史、营养代谢、生理学等基础生物学研究匮乏。

分生孢子(conidia)是有隔菌丝的真菌中最常见的一类无性孢子,是大多数子囊菌亚门和全部半知菌亚门真菌的无性繁殖方式,主要借助风、水和动物传播。孢子形态、构造、大小、颜色和排列等特征因种而异,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部分分生孢子可用于育种、保藏和接种扩大等。

羊肚菌分生孢子的最早报道于1904年Molliard所尝试的人工栽培实验中,实验发现在接种的土层表面可以形成大量的白色霉状物。 1982年,Ower的羊肚菌人工栽培实验中也报道有大量的分生孢子,并指出其在土豆培养基上的萌发率小于1%。2005年,Masaphy首次描述了红褐羊肚菌栽培过程中的无性孢子形态。羊肚菌商业化栽培表明:分生孢子(通常称之为“菌霜”)的产生对出菇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羊肚菌大田栽培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分生孢子(图4),但目前除祁鹏等(2021)采用灭菌的腐殖土培养基获得少量分生孢子外,尚无羊肚菌母种在其他无菌条件下稳定、快速获得分生孢子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羊肚菌分生孢子的纯培养方法。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在无菌条件下获得羊肚菌分生孢子,解决了羊肚菌纯培养获得分生孢子难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羊肚菌良种选育标准。同时提供一种快速获得羊肚菌分生孢子的培养基,突破了现有羊肚菌纯培养难和培养易污染的局限性,为羊肚菌良种选育提供科学的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快速获得羊肚菌分生孢子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专用培养基配制、接种、培养和检测等步骤,取单孢、多孢或组织分离获得的羊肚菌母种于普通PDA或CYM培养基上活化为母种,再常规无菌操作接种到配方为:0-20%碳源、0-20%氮源、0.1-2%微量元素、琼脂12-25%、ph5-8的培养基上,5-25℃避光培养14-30天,肉眼检测或显微检测培养结果后,2-8℃保藏备用。

根据所述的一种快速获得羊肚菌分生孢子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专用培养基配制方法为:0-20%碳源、0-10%氮源、0.5-2%微量元素、琼脂12-25%、水1000ml,pH5-8,121-126℃灭菌15-90min后,常规母种制作方法制成培养基。

根据所述的一种快速获得羊肚菌分生孢子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培养步骤为接种后在5-25度培养14-30天至菌丝全部长满培养皿或试管。

根据所述的一种快速获得羊肚菌分生孢子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碳源为小麦、木屑、棉籽壳、葡萄糖、蔗糖和果糖的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根据所述的一种快速获得羊肚菌分生孢子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氮源为酵母粉、蛋白胨、牛肉膏和豆粉的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69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