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于患者瞳孔缩小放大检查的智能手电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36837.8 | 申请日: | 202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88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丁玉兰;徐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3/11 | 分类号: | A61B3/11;A61B3/00;A61B3/14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3210 | 代理人: | 牛林涛 |
地址: | 361003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患者 瞳孔 缩小 放大 检查 智能 手电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于患者瞳孔缩小放大检查的智能手电,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架、手持柄、检查手电;所述检查手电可拆卸的套接在承载架上,所述手持柄可拆卸的连接在承载架的侧边,所述检查手电其头端内侧固定设有图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外圈固定设有光圈;该装置以手电的形式设计,采用高清图像传感器采集患者的瞳孔图像,经由处理器分析计算,最终得出患者瞳孔的大小值,于显示屏上显示出来,医护人员不在需要紧盯患者瞳孔观察,只需通过该装置直接采集患者瞳孔图像分析即可得到瞳孔大小的值,再以正常人瞳孔大小相对比,做出诊断结论,如此,一方面减轻了医护人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提升了瞳孔检查的准确度,方便医护人员判断,对症下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患者瞳孔缩小放大检查的智能手电。
背景技术
瞳孔,是动物或人眼睛内虹膜中心的小圆孔,为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虹膜上瞳孔括约肌的收缩可以使瞳孔缩小,瞳孔开大肌的收缩使瞳孔散大,瞳孔的开大与缩小控制进入瞳孔的光量。
沿瞳孔呈环形排列的平滑肌叫瞳孔括约肌,括约肌收缩时使瞳孔缩小;沿瞳孔呈放射状排列的平滑肌叫瞳孔放大肌,放大肌收缩时使瞳孔散大;由于瞳孔可以散大或缩小,所以能起到调节进入眼球光线量的作用,正常人的瞳孔能反射性地调节其自身的大小。当光线增强时,瞳孔缩小;当光线减弱时,则瞳孔散大。如果瞳孔反射异常或消失,表明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所以临床常采用瞳孔对光反射来检查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瞳孔大小随年龄、人种、屈光状态、光线强弱、目标远近及情绪变化而有不同。一般为2~5毫米,平均4毫米左右。瞳孔的大小除了随光线的强弱变化外,还与年龄大小、屈光、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老年人瞳孔较小,而幼儿至成年人的瞳孔则较大,尤其是青春期时瞳孔最大。近视眼患者的瞳孔大于远视眼患者。情绪紧张、激动时瞳孔会开大,深呼吸、脑力劳动、睡眠时瞳孔就缩小。此外,当有某些疾病,或使用了某些药物时,瞳孔也会开大或缩小,如颅内血肿、颅脑外伤、大脑炎、煤气中毒、青光眼等,或使用了阿托品、新福林等。
但是,现目前针对瞳孔缩小放大的检查,临床上存在以下不足:
现如今,瞳孔异常缩小、放大的检查在临床中,多是医护人员凭肉眼睛直接观察,凭借经验判断其是否是异常缩放,其间,不确定因素太多,影响最终判别的结果导致诊断不准确,影响患者的病患治愈,同时,如此检查,医护人员需要紧紧盯住患者瞳孔观察,极大的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设计了一种便于患者瞳孔缩小放大检查的智能手电,该装置以手电的形式设计,采用高清图像传感器采集患者的瞳孔图像,经由处理器分析计算,最终得出患者瞳孔的大小值,于显示屏上显示出来,医护人员不在需要紧盯患者瞳孔观察,只需通过该装置直接采集患者瞳孔图像分析即可得到瞳孔大小的值,再以正常人瞳孔大小相对比,做出诊断结论,如此,一方面减轻了医护人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提升了瞳孔检查的质量和准确度,为其患者病情的诊断提供了一个保障,方便医护人员判断,对症下药;同时,该装置还设有可调节光强度的光圈,以丰富患者瞳孔缩放检查的形式,方便医护人员可在不同光照强度下采集患者瞳孔信息,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准确诊断,提升瞳孔检查的质量。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便于患者瞳孔缩小放大检查的智能手电,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架、手持柄、检查手电;
所述检查手电可拆卸的套接在承载架上,所述手持柄可拆卸的连接在承载架的侧边,所述检查手电其头端内侧固定设有图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外圈固定设有光圈;
进一步的,所述检查手电头端为梯形的卡接圆台,其卡接圆台末端设有外圆台凸起,所述检查手电头端内侧设有环形通道,环心通道底部设有导轨,所述的图像传感器活动连接在该环形通道内,所述检查手电头端设有红外距离传感器,检测手电通过卡接圆台可拆卸的卡接在承载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68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