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机头翼身融合低可探测布局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536657.X | 申请日: | 2021-05-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48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 发明(设计)人: | 马晓辉;蔡晋生;李文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4C1/06 | 分类号: | B64C1/06;B64C3/10;B64C3/20;B64D33/02;B64D33/04 |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云燕春 |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机 头翼身 融合 探测 布局 | ||
1.一种双机头翼身融合低可探测布局,包括机身(1)和机翼(2),所述机翼(2)设置于机身(1)的两侧,形成翼身融合体的布局;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包括双机头(4)、推进系统、座舱/卫通舱(5)、机身后缘(11)、机身尾部(13)、升力体机身后缘俯仰控制舵面(14)、机身侧缘(18)和边条翼(17);所述机身(1)为扁平的升力体结构,双机头(4)位于机身(1)的前缘,所述推进系统设置于机身(1)背部的发动机舱(6)内,座舱/卫通舱(5)位于机身(1)的上表面;所述升力体机身后缘俯仰控制舵面(14)位于机身后缘(11)的外缘处,机身后缘(11)前掠;机身侧缘(18)位于机身(1)两侧;边条翼(17)位于机身侧缘(18)的外缘处,机身侧缘(18)后掠;
所述推进系统包括发动机、发动机进气口(3)、发动机尾喷口(24)、内管道(20)和红外信号屏蔽槽(12),发动机进气口3设置于双机头(4)之间;发动机尾喷口(24)设置于机身(1)后缘的上部,并安装于红外信号屏蔽槽(12)内,红外信号屏蔽槽(12)用于发动机尾喷口(24)的屏蔽,发动机尾喷口(24)前端与发动机舱(6)相接;内管道(20)采用大S弯内管道(20)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机头翼身融合低可探测布局,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尾部(13)为扁平化的狸尾式结构,即中央机身向后自然延伸形成扁平椎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机头翼身融合低可探测布局,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2)包括机翼的主翼(7)、副翼(8)、襟副翼(9)、襟翼(10)、翼稍小翼(15)和全翼展前缘襟翼(16);所述主翼(7)的尾缘从外向内依次设置有副翼(8)、襟副翼(9)、襟翼(10),其前缘设置有全翼展前缘襟翼(16);副翼(8)采用开裂式副翼结构;机翼(2)的前缘后掠角为37°,机翼(2)的后缘后掠角为17°;
翼稍小翼(15)位于主翼(7)的翼稍处,其前缘和后缘在机翼(2)所在平面的投影、平行于机翼的前、后缘;
飞机的俯仰控制通过机身后缘的俯仰控制舵面(14)和襟翼(10)完成,飞机的横侧向控制通过襟副翼(9)和副翼(8)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机头翼身融合低可探测布局,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2)采用中单翼结构,机翼(2)根部和机身(1)之间通过翼身融合平滑过渡;机翼(2)采用中等展弦比后掠翼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机头翼身融合低可探测布局,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机头(4)的两个机头均采用菱形结构,单个菱形机头侧壁倾角为3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机头翼身融合低可探测布局,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进气口3为DSI蚌式进气道,包括DSI鼓包(19)、进气道下唇口(21)、进气道侧唇口(22)、进气道上唇口(23),进气道侧唇口(22)沿竖直方向设置,两个进气道上唇口(23)对称设置于进气道侧唇口(22)的上方的两侧,两个进气道下唇口(21)对称设置于进气道侧唇口(22)的下方的两侧;且进气道上、下唇口带有37°的后掠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机头翼身融合低可探测布局,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2)上表面采用三酮体设计,即左右两个独立的发动机舱(6)和独立的卫通舱/座舱(5)在根部和机身(2)的上表面融为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机头翼身融合低可探测布局,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尾喷口(24)采用长宽比为3:1的矩形喷口结构;位于两侧的发动机尾喷口(24)之间采用宽间距,两者的轴线间距为4.3个单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机头翼身融合低可探测布局,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侧缘(18)外缘设置的边条翼(17)为大后掠翼结构,边条翼后缘(17)与机翼(2)翼根前缘融合;所述边条翼前缘后掠角为77°。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机头翼身融合低可探测布局,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机头翼身融合低可探测布局各尺寸安装长度比例关系限定,轴向总长为32个单位,翼展为48个单位;机身(1)最大特征宽度为16.4个单位,机身侧缘(18)的后掠角为82°,机身后缘俯仰控制舵面(14)的前掠角为37°;边条翼(17)的总长为10个单位。
所述双机头(4)的单侧机头最大特征宽度2.1个单位,两个机头轴线之间的间距为4.4个单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665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