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夹固装置、夹固基座、折弯机构及折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35691.5 | 申请日: | 202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55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胡康;陈义波;鲁鹏;吴信宜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7/16 | 分类号: | B21D7/16;B21D4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泰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62 | 代理人: | 王卫忠;吴雪 |
地址: | 519015 广东省珠海市九洲大道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基座 折弯 机构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管件折弯技术,本申请公开一种夹固装置、夹固基座、折弯机构及折弯系统。其中夹固装置包括主体,主体包括装配通道及夹持部,装配通道及夹持部同轴设置,装配通道供待夹持件装配于其内,夹持部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可沿待夹持件的径向变形或复位,以夹持部将待夹持件夹持固定于装配通道内或释放夹持。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方面通过夹持部固定待夹持件相对装配通道之间的相对位移,另一方面通过装配通道避免在折弯过程中,待夹持件发生相对偏移或大幅度的摇晃,进而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及夹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管件加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夹固装置、夹固基座、折弯机构及折弯系统。
背景技术
在管件进行加工及制造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折弯机对金属管件进行折弯处理,以便于将折弯后的管件与其他设备进行装配连接,提高装配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为了方便对待弯折件的特定位置进行折弯,现有技术中常常使用夹具对待弯折件的部分进行固定,再利用外加的驱动件对需要折弯的位置进行弯折,如在对铜管进行折弯时需要借助夹子等夹固件固定铜管相对驱动件的位置,而这类夹固件对铜管的限位大部分都是依赖于点接触的形式进行,这就导致在折弯的过程中,力的作用面积较小,靠近受力接触位置的铜管容易相对受力点处的铜管产生倾角,进而管体其他位置产生偏移或摇晃,造成待弯折件的目标弯折位置发生相对偏移,也就降低了整个折弯装置的折弯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折弯时夹固件的限位效果差,待弯折件容易产生偏移或摇晃的技术问题,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限位效果好,可有效避免待弯折件发生偏移或摇晃的一种夹固装置、夹固基座、折弯机构及折弯系统。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夹固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装配通道及夹持部,所述装配通道及所述夹持部同轴设置,所述装配通道供待夹持件装配于其内,所述夹持部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可沿所述待夹持件的径向变形或复位,以所述夹持部将待夹持件夹持固定于所述装配通道内或释放夹持。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夹持部包括连接于所述主体的弹性壁,所述弹性壁可沿所述待夹持件的径向弹性变形,以使所述夹持部抱紧或释放所述待夹持件。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夹持部包括相背离的夹持面以及抵推面,所述夹持面面向所述待夹持件的壁面,且所述夹持面的形状与所述待夹持件的壁面相匹配,所述抵推面位于背离所述待夹持件的壁面的一侧,驱动力通过作用于所述抵推面而推动所述弹性壁沿所述待夹持件的径向变形或复位。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抵推面为外锥形面,以使所述抵推面将轴向驱动力导向为径向驱动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包括多个所述夹持部,多个所述夹持部沿所述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待夹持件的外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夹固基座,包括驱动件、机架以及所述夹固装置,所述机架包括用于活动地装配所述夹固装置的活动腔,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夹固装置在所述活动腔内进行轴向位移;所述活动腔包括有导向部,所述夹持部包括抵推面,通过所述导向部抵接于所述抵推面,而将所述夹固装置的轴向位移转换为所述夹持部的径向变形。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导向部包括远离所述夹固装置的第一端及接近所述夹固装置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第一端方向所述导向部的腔体体积逐渐缩小,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夹持部接近或远离所述导向部,转换为所述夹持部沿所述待夹持件的径向变形或复位,以使所述夹持部将待夹持件夹持固定于所述装配通道内或释放夹持。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驱动件包括第一卡接部,所述夹固装置包括第二卡接部,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的适配卡接带动所述夹固装置沿其轴向位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56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