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接触式下水口渣线部位测温装置及渣线调整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34052.7 | 申请日: | 202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8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史辰庭;马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7/04 | 分类号: | G01K7/04;G01K1/024;G01K1/02;G01N25/20;B22D2/00;B22D11/1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范建良 |
地址: | 300301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水口 部位 测温 装置 调整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下水口渣线部位测温装置及渣线调整方法,该测温装置包括三组螺旋环绕在渣线与下水口渣线部位的上、中、下三部分的测温丝,三组测温丝的接头分别与阻值转换器相连接;阻值转换器连接温度显示器。当三组测温丝反馈的温度升高至980℃时,提升中包车高度,下水口随之提高,渣线即为错开;当温度为950℃时需进行下一道渣线浇铸,错渣线后显示器上对应渣线温度将重新进行测量,并显示新渣线处所对应的温度;通过新渣线处所对应的温度监测渣线是否错开。本发明可根据温度值的变化可以预测渣线侵蚀程度,操作人员可以提前进行措渣线以防止渣线穿眼,达到延长下水口使用寿命,进而避免了下水口穿眼造成钢液二次氧化及夹杂,保证了生产顺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板坯连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接触式下水口渣线部位测温装置及渣线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板坯连铸工序而言,耐材质量是确保生产顺行的重要因素,而所使用的下水口是和钢液、保护渣直接接触,因此接触部位受高温氧化、侵蚀等现象严重,严重者水口穿眼,生产中断,因此下水口渣线部位需用特殊耐材以延长下水口使用寿命,但由于渣线部位生产过程中耐材填充不均、耐材存在较大颗粒等问题会造成在使用过程中渣线部位局部侵蚀严重穿眼,影响下水口使用寿命,同时也对钢液本身带来了严重的二次氧化及夹杂,给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接触式下水口渣线部位测温装置及渣线调整方法,通过该方法防止板坯连铸下水口穿眼延长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止板坯连铸下水口穿眼延长使用寿命的非接触式下水口渣线部位测温装置及渣线调整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非接触式下水口渣线部位测温装置,该测温装置包括三组螺旋环绕的测温丝,三组螺旋环绕的测温丝螺旋盘绕在渣线与下水口之间;在水口中上部引出三组测温丝接头;三组测温丝接头分别与阻值转换器相连接;阻值转换器连接温度显示器;将渣线部位分为高度相等的上、中、下三部分,三组测温丝分别螺旋盘绕在上、中、下三部分上。
优选的,每部分高度为50mm。
优选的,螺旋角为45度,相邻测温丝的间距为10mm。
一种基于上述非接触式下水口渣线部位测温装置的渣线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三组测温丝反馈的温度升高至980℃时,表明该道渣线耐冲刷渣线层已经受到严重侵蚀,必须进行错渣线操作,即提升中包车高度,下水口随之提高,渣线即为错开;当温度为950℃时需进行下一道渣线浇铸,错渣线后显示器上对应渣线温度将重新进行测量,并显示新渣线处所对应的温度;通过新渣线处所对应的温度监测渣线是否错开,倘若出现渣线未错开,则显示器将显示一高温数值(即原渣线位置),此种情况是由于中包车位置未锁定造成渣线未错开,应再次提升中包车,错渣线。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技术效果:本发明主要特点如下:
1、渣线处测温准确稳定,且规定了温度最高极限值980℃,错渣线温度值950℃,使得每道渣线均能最大限度的使用,水口耐材充分利用;
2、正是由于测温的准确稳定,使得渣线侵蚀程度具有可控性,进而解决了由于之前渣线侵蚀的不可控、未知性,造成每道渣线间距过大的问题,由于渣线不可控时,为确保生产顺行,防止渣线错不开或者侵蚀重复,造成的下水口损坏,使得渣线间距增大;
3、渣线侵蚀可控后,措渣线间距减小,在同样高度的渣线处,间距减小,渣线数增加,进而下水口使用寿命大大增加;
4、该工艺应用后,板坯连铸使用下水口寿命大大提高,节约耐材成本,使得吨钢成本降低;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温度值的变化可以预测渣线侵蚀程度,操作人员可以提前进行措渣线以防止渣线穿眼,达到延长下水口使用寿命,进而避免了下水口穿眼造成钢液二次氧化及夹杂,保证了生产顺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40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