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处作业智能安全监测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33458.3 | 申请日: | 202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7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杨彪;朱鹏;高远;杨文;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2B3/30 | 分类号: | A42B3/30;A42B3/04;G08B21/04;A62B35/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00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处 作业 智能 安全 监测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处作业智能安全监测控制系统,包括:智能安全帽,所述智能安全帽上佩戴有可弯曲的柔性外挂装置,所述柔性外挂装置内的柔性电路板上至少设置有无线收发模块一以及用于监测安全帽是否离开头部的脱帽监测模块;智能安全带,所述智能安全带采用双钩安全带,包括自由开锁模式和空地互联互锁模式;控制盒,所述控制盒固设于智能安全带上,所述控制盒内的印刷电路板上至少设置有无线传输模块二、上锁管理模块、语音播报模块、安全求救模块、控制模块以及通讯模块;云平台,所述云平台包括web端、手机端监管平台和驾驶舱。实现地面管理人员对高处作业人员作业行为的全方位监测和管理控制,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空工程安全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处作业智能安全监测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工程施工领域,高处作业在工程建设中是高频率的危险作业,危险因素众多,极易发生安全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高处作业事故约占各类事故总和的30%,因此,对于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对于提升项目安全管理水平尤为重要。传统的管理方式是通过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巡查后发出整改通知或现场要求工人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然而,这种管理方式非常低效,由于管理人员精力有限,不能覆盖到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并且,在实践中,工人有时并不服从管理人员的安排,甚至引发冲突。
因此,急需一种新的智能安全监测控制系统,来改变这一传统的高处作业安全管理方式。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需求,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处作业智能安全监测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处作业智能安全监测控制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处作业智能安全监测控制系统,包括:
智能安全帽,所述智能安全帽上佩戴有可弯曲的柔性外挂装置,所述柔性外挂装置内的柔性电路板上至少设置有无线收发模块一以及用于监测安全帽是否离开头部的脱帽监测模块;
智能安全带,所述智能安全带采用双钩安全带,包括自由开锁模式和空地互联互锁模式;
控制盒,所述控制盒固设于智能安全带上,所述控制盒内的印刷电路板上至少设置有无线传输模块二、上锁管理模块、语音播报模块、安全求救模块、控制模块以及通讯模块;以及
云平台,所述云平台包括web端、手机端监管平台和驾驶舱。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柔性外挂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对折后能够包裹在安全帽头箍带上的柔性外壳,所述柔性外壳内部具有容纳电池、无线充电模块和柔性电路板的空腔;所述一个柔性外壳内布置柔性电路板,另一个柔性外壳内布置无线充电模块和电池;所述柔性电路板上设置有引线延伸至另一个柔性外壳内与无线充电模块和电池进行电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柔性电路板上还设置有带帽时长监测模块、功耗较小的温度传感模块和心率血氧血压检测模块以及重量体积较小的电量检测模块和降压模块。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自由模式是指作业人员可自由物理解锁脱钩;所述空地互联互锁模式,在单钩模式下采用高处作业工人和地面管理人员双人确认后脱钩,即工人先提出申请,经地面管理人员在云平台确认后脱钩;双钩模式由工人独立操作脱钩,一钩可自由脱开,另一个脱开时须提出申请,经过地面管理人员在平台上确认后方可松开。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无线传输模块二包括蓝牙接收装置、信号转化模块和信号发送模块,所述蓝牙接收装置负责接收所述智能安全帽与智能安全带采集的各项数据;所述信号转化模块负责把部分传感器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所述信号发送模块负责将转化后的数字信号发送到云平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34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