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碳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31541.7 | 申请日: | 202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68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姚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宾学院 |
主分类号: | C04B35/532 | 分类号: | C04B35/532;C04B35/622;C04B41/8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44000 四川省宜***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复合材料 制备 工艺 | ||
1.一种铜碳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料,熟沥青焦粉,精炼石墨粉,高耐磨炭黑,氧化物陶瓷粉,铜锡合金;
S2、干粉混捏,将熟沥青焦粉,精炼石墨粉,高耐磨炭黑,氧化物陶瓷粉按79-83:6-10:4-8:3-7重量份数比混合均匀;
S3、沥青粘接,将S2中混好的原料与改质熔化沥青按重量份数比10:3-5混合,搅拌均匀;
S4、轧片,将S3中搅拌均匀的原料通过辊轧机压制成薄片,片厚≤0.5mm,轧辊轧制次数不低于2次;
S5、磨粉,将S4得到的粉料在磨粉机上磨粉,磨好粉料粒度-320目≥80%;
S6、成型,将S5磨好的料粉在液压冷等静压机上成型,成型压力≥120MPa,保压≥40分钟,卸压后得到毛坯生料;
S7、焙烧,将S6制备好的毛坯生料放入焙烧炉中进行焙烧,其温度控制方式如下:
室温-300℃,自由升温,保持2小时;
300-750℃,按4℃/h升温,保持12小时;
750-900℃,按8℃/h升温,保持6小时;
900-1200℃,按12℃/h升温,保持5小时;
自然冷却后,获得一焙毛坯料;
将一焙毛坯料浸渍沥青,浸渍压力1.6 Mpa,再进行二次焙烧,其温度控制方式如下:
室温-300℃,自由升温,保持2小时;
300-750℃,按6℃/h升温,保持9小时;
750-900℃,按10℃/h升温,保持6小时;
900-1200℃,按13℃/h升温,保持4小时;
1200-1800℃,按15℃/h升温,保持4小时;
自然冷却后,获得二焙碳基坯料;
S8、浸金属,焙烧后的碳基坯料在1200℃电炉中预热2小时,将铜锡合金加入中频炉中,加热至1300℃,使其完全熔化成熔体,将熔体倒入碳基坯料中,确保熔体漫过碳基坯料,加热至1300-1400℃,采用抽真空加压方式,压力维持10Mpa以上,保压时间不低于1.5分钟,倒出合金熔体,自然冷却至室温;
S9、将浸金属完成后的坯料取出,加工成所需尺寸精度即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碳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铜锡合金中各成分含量为:Cu80-90%、Sn10-20%;
所述熟沥青焦粉,粒度3-10μm,灰分≤0.8%、含硫量≤0.3%、挥发份≤1.5%;
所述精炼石墨粉,粒度-320目:70-90%,+200目≤1.0%,灰分≤0.5%,挥发分≤1.0%;
所述高耐磨炭黑,灰分≤0.7%、吸碘值82±7g/Kg、DBP吸收值(102±7)×10-5m3/kg;
所述氧化物陶瓷粉,粒度5-10μm,有效氧化物含量≥85%,真密度≥2.2g/cm3,水分≤0.5%;
所述改质沥青的软化点105-120℃,结焦值为≥50%,灰分≤0.5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碳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S3中采取改质沥青作为粘接剂,能有效提高碳基坯料性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碳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S6中根据等静压模具尺寸不同,可以得到不同尺寸规格的碳基坯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碳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S7中焙烧工艺采取高温焙烧及加压浸渍处理,大幅提高碳基坯料性能,有效提高浸渍效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碳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S8中采用铜锡合金可有效避免铅、锑等重金属对环境污染,大幅提升产品的环境友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宾学院,未经宜宾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154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