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升温室设施蓄热保温效果和植物采光效果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530222.4 | 申请日: | 2021-05-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9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 发明(设计)人: | 孙安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安琪 |
| 主分类号: | A01G22/05 | 分类号: | A01G22/05;A01G17/00;A01G7/06;A01G9/24 |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牛达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55 | 代理人: | 丁剑 |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通***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升 温室 设施 蓄热 保温 效果 植物 采光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温室设施蓄热保温效果和植物采光效果的方法,涉及种植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1)起高垄处理、(2)高垄顶部种植区处理、(3)植物种植处理。本发明提供一种提升温室设施蓄热保温效果和植物采光效果的方法,此种植方法简单新颖,易于推广应用,其中按照东西走向起高垄、高垄顶部种植区和向南倾斜生长植株的栽植方式,解决了无后墙温室设施蓄热保温效果差和冬季增温能耗高、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草莓、蓝莓和矮化大樱桃等植物因密植导致的植株间相互遮挡阳光和阳光照射垄间行走区导致光照利用率低的问题,使种植株均匀且充分接收光照,进而优化植株生长发育,提高了作物品质与产量,增加了种植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升温室设施蓄热保温效果和植物采光效果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以寿光地区大量建设的温室设施为有蓄热后墙结构,可实现白天蓄热夜间放热,无需加温即可实现四季种植,具有生产效率高的优势,但也存在建设成本较高和农业土地利用率低的缺陷,一般土地利用率仅能达到45%。无后墙的温室设施具备农业土地利用率高的优势,但也普遍存在冬季保温效果差、增温能耗成本高的问题,难以实现四季种植,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现有温室设施技术已无法同时满足国家提倡的“提高农民收入”、“节能减排”、“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的指导要求,急需一种新型能够提升温室设施蓄热保温效果技术方法。
现有技术中,草莓、蓝莓等植物的栽培方式较为普通,其起垄或种植设施多为南北走向,因为按传统直立栽植方法东西走向起垄或布置种植设施存在单行种植密度低、总产量低,双行种植北侧植株采光不均匀品质差的问题,所以采用南北走向起垄或种植设施效益更佳,但也存在阳光照射垄间行走区导致光照利用率低的问题;且传统栽培方式皆为植株直立生长,临近植株会相互遮挡大量直射阳光和散射光,植物采光效果差,影响品质与产量的提升。现有栽培技术已无法满足草莓、蓝莓和矮化大樱桃等较低矮植物提升品质与产量的需要,急需一种能够提升温室设施蓄热保温效果和植物采光效果的栽种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提升温室设施蓄热保温效果和植物采光效果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升温室设施蓄热保温效果和植物采光效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起高垄处理:
在种植地上按照东西走向起高垄处理,相邻高垄平行设置,且两两间设有垄间行走区,垄间行走区处于南侧垄上植物的遮阴范围内;
(2)高垄顶部种植区处理:
在高垄顶部设置种植区,植物种植于种植区;
(3)植物种植处理:
在高垄顶部的种植区进行植物的种植处理,每条高垄的顶部种植区均栽种植物,其中一种为直立生长植株,另一种为向南倾斜生长植株,且每颗直立生长植株与倾斜生长植株呈间隔排列。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的起高垄时垄体的材质为土壤、种植基质或高蓄热能力材料中的任意一种,垄体作用是支撑顶部种植区和白天蓄热夜间放热。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的顶部种植区为高垄顶部的土壤、种植基质或高垄顶部放置的栽培设施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栽培设施为种植袋、种植条、种植槽、种植架、限根器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步骤(3)种所述的植物种植处理可选择双行种植或单行种植,其中双行种植北侧为直立生长植株,南侧为向南倾斜生长植株,每颗直立生长植株与向南倾斜生长植株呈斜间隔排列,即一行中的某颗植株,正好对应另一行两棵植株的中间位置,而且每行中植株的株距相等;其中单行种植为直立生长植株与向南倾斜生长植株间隔排列,每颗植株的株距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安琪,未经孙安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02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