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表面涂覆金属折光雨滴的玻璃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529998.4 | 申请日: | 2021-05-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75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 发明(设计)人: | 龚新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鸿画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3C17/42 | 分类号: | C03C17/42;C09D163/00;C09D163/02;C09D163/0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何俊 |
| 地址: | 322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表面 金属 折光 雨滴 玻璃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玻璃生产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面涂覆金属折光雨滴的玻璃及其制备工艺。包括玻璃板,所述玻璃板上设有过渡层,所述过渡层上设有环氧组合物收缩固化形成的金属折光雨滴。所述环氧组合物各成分及重量组分如下:溴化双酚A型环氧树脂10‑15份、酚醛环氧树脂8‑12份、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5‑10份、四官能团环氧树脂7‑12份、有机溶剂8‑15份、固化促进剂0.8‑1.2份,固化剂1‑1.5份。本发明通过制备环氧树脂组合物,使得该环氧组合物既能够顺利收缩形成金属折光雨滴,该雨滴又具有较强附着能力,具有较好的防刮性能与耐候性能,使得玻璃表面形成类金属雨滴,具有较强的艺术装饰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玻璃生产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表面涂覆金属折光雨滴的玻璃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玻璃多是透明状的,为了使玻璃具有装饰效果,一般会在玻璃表面形成装饰纹路,但是这种纹路多为几何形、线条型或磨砂形。自然界中,当雨滴落在玻璃或荷叶上时就会形成一个个晶莹透亮,富有立体感的小水珠。金属折光雨滴就是模拟这一自然现象而发明的特殊效果。现有使用的收缩率大的涂料、油墨等UV-材料,须在紫外光照射条件下才能够快速的收缩成雨滴形状,并且固化过程中大幅度的体积收缩会产生难以消除的应力和缺陷,同时,体积的大幅度收缩也会影响粘接的尺寸精度和直接导致粘结力下降。
UV胶的收缩率一般在5~10%,而通常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固化收缩率在2%~3%,环氧树脂耐化学品性优良,尤其是耐碱性,环氧树脂所形成的涂膜对金属附着力强。
专利号CN201710027045.1,专利名称为“UV雨滴玻璃生产工艺”,本发明涉及一种UV雨滴玻璃生产工艺,解决了现有的玻璃装饰多是在玻璃表面形成线条或者磨砂式装饰,装饰艺术性较差的缺陷,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玻璃表面印刷并固化UV收缩油形成雨滴底油;第二步:在雨滴底油表面印刷并固化UV-雨珠光油。UV雨珠光油印刷在固化的UV收缩油表面经固化后会形成雨珠水滴状,具有较强的艺术装饰效果;在印刷UV雨珠光油的时候与电镀膜工艺相结合,使得雨珠具有了金属质感,使得透明的雨珠变成了“金属颗粒”,艺术效果更佳。
其不足之处在于,油墨的收缩率比较大,快速收缩形成的雨滴缺陷较多,且雨滴整体的附着能力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的UV胶收缩成雨滴后附着能力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表面涂覆金属折光雨滴的玻璃及其制备工艺,本发明通过制备环氧树脂组合物,使得该环氧组合物既能够顺利收缩形成金属折光雨滴,该雨滴又具有较强附着能力,具有较好的防刮擦性能与耐候性能,使得玻璃表面形成类金属雨滴,具有较强的艺术装饰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表面涂覆金属折光雨滴的玻璃,包括玻璃板,所述玻璃板上设有过渡层,所述过渡层上设有环氧组合物收缩固化形成的金属折光雨滴。
本发明采用环氧组合物在玻璃表面印刷形成金属折光雨滴,具有较强的艺术点缀效果,这是由于将环氧组合物印刷在过渡层表面形成雨滴,过渡层为金属氧化物,使得透明的雨滴具有金属质感,形成了艺术效果较佳的“金属折光雨滴”,金属折光雨滴具有折射金属光影效果;环氧组合物过渡层表面除了能够极好的收缩成水滴状,还具有较强的附着力,不易脱落,耐水性与耐候性好。
作为优选,所述环氧组合物各成分及重量组分如下:溴化双酚A型环氧树脂10-15份、酚醛环氧树脂8-12份、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5-10份、AG-80四官能团环氧树脂7-12份、有机溶剂8-15份、固化促进剂0.8-1.2份,固化剂1-1.5份。
作为优选,所述过渡层为厚度0.02-0.08mm的氧化铝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鸿画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鸿画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99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