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管道内壁的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29821.4 | 申请日: | 2021-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56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许倩;范秀斌;金向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K1/143 | 分类号: | G01K1/143;G01K1/14;G01K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陈煌辉;张颖玲 |
地址: | 1024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管道 内壁 测量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管道内壁测量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管道内壁的测量装置。包括夹持件以及控制件。通过控制件可拆卸地与夹持件连接,在夹持件的一端固定测量元件,夹持件固定测量元件的一端在控制件的作用下能够形成打开状态,在控制件对夹持件的作用力撤除后能够形成收拢状态。通过控制件控制夹持件形成收拢状态,将测量装置放置到需要测量的管道内壁,再操作控制件控制夹持件形成打开状态,以使测量元件与管道的内壁抵接以对管道内壁进行测量并固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管道内壁的测量装置,不需要通过焊接的方式便可简便地将测量元件放置到需要测温的管道内壁,省去了热电偶焊接工序,降低了在管道内壁固定测量元件的操作难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管道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管道内壁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在研究过程中,有许多管道内壁的参数需要测量,例如温度、压力等。以核反应堆燃料包壳的温度测量为例,在新型燃料元件研究的过程中,包壳和包壳-芯块间隙的热阻都是很重要的参数,因此在研究阶段,通过试验测量的方法确定上述参数的值,需要对包壳内壁进行测温。对于包壳内部有流道的燃料元件,在对其进行热工性能试验和安全性能试验时,也需要对燃料包壳内壁温度进行测量。且包壳内部有蒸汽流动,研究在高温蒸汽环境中包壳管发生氧化,并实时监测包壳管温度,能测温的同时不能堵塞蒸汽流道,使蒸汽能够充分与包壳内壁发生氧化。
对燃料包壳进行测温,最直接方式就是用热电偶。由于燃料包壳细长的结构,热电偶在其内壁很难进行焊接,且即使能点焊上,可能也不牢固并严重影响包壳内部流道通行,现有技术中存在管道内壁固定测量元件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管道内壁的测量装置,以解决管道内壁固定测量元件困难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管道内壁的测量装置,包括:
夹持件,一端用于固定测量元件,固定所述测量元件的一端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形成打开状态,在外力撤除后能够形成收拢状态;以及
控制件,可拆卸地与所述夹持件连接,以控制所述夹持件形成打开状态,所述夹持件位于所述管道内且为打开状态时,能够使所述测量元件与所述管道的内壁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件包括外套管,所述外套管的侧壁沿轴向形成有一端开口的至少一个豁口,所述外套管的一端被所述豁口分离形成叶片,所述叶片用于固定所述测量元件,所述控制件能够控制所述叶片向外扩张形成打开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凸台,所述控制件与所述凸台抵接以使所述叶片沿径向向外扩张形成打开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凸台形成有第一导向斜面,所述第一导向斜面与所述外套管中心的距离随着靠近所述夹持件固定所述测量元件的一端逐渐变小。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的端部形成有安装槽,用于使所述测量元件的一端从所述外套管内侧穿设于所述安装槽,并露出于所述外套管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管的侧壁均匀形成有至少两个所述豁口。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件为具有通孔的控制轴,所述通孔用于穿设所述测量元件,所述控制轴的一端抵接所述夹持件,以使所述夹持件形成打开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轴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导向斜面,所述第二导向斜面与所述控制轴中心的距离随着靠近所述夹持件固定所述测量元件的一端逐渐变小。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件远离固定所述测量元件的一端形成第一安装部,所述控制件远离所述夹持件固定所述测量元件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安装部,所述夹持件与所述控制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件具有截面为多边形的连接头,通过驱动所述连接头以使所述控制件控制所述夹持件形成打开状态或收拢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98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