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微型发光二极管单元的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29695.2 | 申请日: | 2021-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234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韩楠;薛子姣;王晓静;徐帅帅;黄新杰;汪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2 | 分类号: | G09G3/32;G09G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 11330 | 代理人: | 张筱宁;宋海斌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微型 发光二极管 单元 背光 模组 显示 面板 | ||
1.一种基于微型发光二极管单元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微型发光二极管单元;
驱动单元,与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单元电连接;
控制单元,与所述驱动单元电连接;
反馈补偿单元,与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单元和所述控制单元都电连接,用于探测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单元的跨压,并将所述跨压转换为补偿电压并输出;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补偿电压输出补偿后的驱动信号,所述驱动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补偿后的驱动信号输出补偿后的驱动电流,使得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单元在所述补偿后的驱动电流驱动下的工作电压处于额定电压范围;所述反馈补偿单元包括电连接的电压探测单元和补偿电压生成单元;所述电压探测单元与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单元的两端都电连接,用于将探测的所述跨压传输至所述补偿电压生成单元;所述补偿电压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跨压生成所述补偿电压,并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补偿电压生成单元包括运算放大子单元和阻抗子单元;所述运算放大子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节点、电压端子、第二节点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节点电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子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子单元的输出端短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电压与所述跨压负相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抗子单元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第四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电压探测单元、所述第二节点、接地端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抗子单元包括第一电阻子单元、第二电阻子单元和第三电阻子单元;
所述第一电阻子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子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子单元的第一端共同作为所述阻抗子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阻子单元的第二端作为所述阻抗子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节点电连接;
所述第三电阻子单元的第二端作为所述阻抗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探测单元电连接;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单元的跨压依次通过所述第三电阻子单元和所述第一节点传输至所述运算放大子单元的第一输入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子单元、所述第二电阻子单元和所述第三电阻子单元之间的阻值关系,是在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单元的工作电压处于额定电压范围的情况下确定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控制组子单元;
所述控制组子单元包括电连接的第一开关和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至少一个所述驱动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单元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与同一个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的至少一个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单元,与一个所述反馈补偿单元的电压探测单元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的一端的与所述反馈补偿单元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用于控制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反馈补偿单元之间的导通或关断,在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反馈补偿单元导通的情况下,电连接于同一个所述控制模块的各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单元的工作电压均处于额定电压范围。
9.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基于微型发光二极管单元的背光模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969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用纳微米气泡水栽培铁皮石斛和白芨的工艺
- 下一篇:园林景观透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