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切穗观赏稻种植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528615.1 | 申请日: | 2021-05-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7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 发明(设计)人: | 戴红燕;华劲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昌学院 |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7/06;A01C21/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方圆聿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1 | 代理人: | 李鹏 |
| 地址: | 615013 四川省凉***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观赏 稻种 方法 | ||
1.一种切穗观赏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秧龄35-45天或秧苗5-6叶时进行大田移栽,浅栽秧苗,不倒即可;其中,移栽规格根据当地气温、稻株高度和品种分蘖能力而定,移栽方法5-7行一带错穴移栽,带与带间留35-45cm的工作行便于田间管理和剪取稻穗;
S2:施足底肥,勤施追肥,保证田间3-5厘米深的水层,不可断水,以促进多发分蘖;
S3:开始抽穗后根据稻穗色泽、色泽变化快慢以及稻株高度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和高度进行剪取稻穗;
S4:再次追肥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稻茬茎节上长出新的分蘖苗,并继续生长、拔节至抽出第二批稻穗;
S5:第二批穗抽出后根据需要剪取稻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切穗观赏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S0:将观叶稻种子进行晒种、选种、浸种催芽后进行秧盘稀播,拱膜育秧,三叶后撤膜,用速效肥料少量多次追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切穗观赏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包括如下步骤:
S01:将种子进行消毒催芽以实现播前准备;
S02:采用育秧盘育秧,并进行蓝膜覆盖完成播种;
S03:将秧苗进行温度和通风管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切穗观赏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为:秧龄35-45天或秧苗5-6叶时进行大田移栽,浅栽秧苗,不倒即可;其中,移栽规格根据当地气温、稻株高度和品种分蘖能力而定,移栽方法5-7行一带错穴移栽,带与带间留35-45cm的工作行便于田间管理和剪取稻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切穗观赏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施肥要求为:
施肥量比当地大田稻谷生产略高,注意N、P、K和微量元素搭配,速效肥料和缓释肥料搭配,不能偏施一种元素的肥料;增加施肥次数,在孕穗期追施复合肥料,再生分蘖苗孕穗初期,适当追施速效N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切穗观赏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剪穗时期的确定方法,包括:
(1)根据稻穗抽出先后时间不能一次就将一穴的稻穗全部剪取,应根据每一穗的具体生长情况确定剪穗时间;
(2)稻穗色泽为白、黄白、绿、白绿、浅粉等浅色且变色不明显的,在稻穗完全从剑叶叶鞘中抽出至扬花末期剪穗;
(3)稻穗变色快的,在稻穗抽出2/3至扬花末期剪穗,因为变色,在此期间同一品种的稻穗会呈现出由浅到深的多色彩;
(4)稻穗变色慢的,在灌浆前期,稻穗弯曲弧度不大时剪穗,在此时间稻穗颜色比较鲜明,又不会因灌浆时间长穗重弯曲大而易折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切穗观赏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剪穗时所留稻茎上应有2个伸长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切穗观赏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不同高矮的稻株剪穗部位判断方法,包括:
(1)茎长大于100cm,剪穗部位在穗颈以下60-70cm,便于插花时搭配和修剪;
(2)茎长在70-100cm,剪穗部位在穗颈以下50cm-60cm,即保证剪下的茎长有50cm;
(3)茎长在60-80cm,剪穗部位在距地面高度18-22cm。
(4)茎长在60cm以下,剪穗部位在距地面10-15c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切穗观赏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剪穗要求为:剪穗时不要损伤下部节位着生的稻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切穗观赏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方法为:
待第一批稻穗剪取2/3左右,喷施一次赤霉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再生苗孕穗初期,再喷施一次赤霉素、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昌学院,未经西昌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861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