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水中微塑料的强化混凝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27180.9 | 申请日: | 2021-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136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杨琥;唐宇农;胡潘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56 | 分类号: | C02F1/56;C02F1/54;C02F1/52;C02F101/30;C02F10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901 | 代理人: | 张海青 |
地址: | 2100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水中 塑料 强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去除水中微塑料的强化混凝方法,首先在微塑料废水中投加一定量无机悬浮颗粒,增加其颗粒数,以提高颗粒间碰撞概率;再投加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和聚硅酸,聚硅酸作为助凝剂,三者综合达到去除水中微塑料的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强化混凝方法能够结合三种材料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三者相辅相成,充分发挥电中和作用和架桥网捕作用,加强沉降性能,增强实际去除微塑料的效果,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强化混凝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环境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去除水中微塑料的强化混凝方法。
背景技术
塑料,如聚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大规模的应用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问题,这些化合物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被风吹日晒,不能被完全降解,破碎后逐渐变成了更小的微塑料,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微塑料污染,威胁到了海洋生物的生存以及旅游业、渔业和商业的发展。微塑料本身是一类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很难降解,危害生态健康;另一方面,其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疏水能力强等特点,是很多重金属和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理想附着体,导致微塑料与其它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物,造成更大的危害。在全球159个饮用水样本中,约81%的样本检测出微塑料,足以说明微塑料污染的严重程度及对人类的影响。2015年,联合国将微塑料污染列为新型环境污染问题之一,自此,水环境中如何去除微塑料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目前,典型的微塑料水处理工艺包括膜过滤、生物处理工艺、混凝等。其中,微塑料颗粒的形状、大小和质量等对膜过滤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大,且微塑料会加重膜污染,恶化去除性能;生物处理工艺,如生物反应器,对微塑料的去除效果可以达到99%以上,但生物处理工艺处理条件苛刻,成本较高;混凝作为一种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具有易于操作、成本低廉的特点,可有效去除水中悬浮胶体颗粒,也被证明可用于微塑料的去除。有研究者采用传统铝盐混凝剂对聚乙烯微塑料进行去除,结果证明其相对于铁盐混凝剂效果更好,但铝盐混凝剂投加量较高,且去除效率仅有40%;此外,铝盐的使用会导致其不可避免残留于水体中,最终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因此,如何在提高微塑料去除效果的同时,增强混凝工艺的环境友好性,降低其副作用成为研究重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去除水中微塑料的强化混凝方法,有效去除微塑料、降低浊度,同时取代对人体有害的无机盐混凝剂,保证水体的清洁和安全,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强化混凝技术。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一:一种微塑料去除剂,包括无机悬浮颗粒、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和聚硅酸。
优选的,所述无机悬浮颗粒包括高岭土、凹凸棒、蒙脱土和滑石粉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包括改性淀粉、壳聚糖、纤维素、改性纤维素、木质素和木质素衍生物中的一种。
技术方案二:一种去除水中微塑料的强化混凝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含有微塑料的水中加入无机悬浮颗粒,搅拌,然后同时加入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和聚硅酸。
优选的,所述聚硅酸还可以替换成阴离子聚丙烯酰胺。
优选的,所述微塑料包括聚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和聚苯乙烯中的一种;所述微塑料粒径为100nm-500μm。
优选的,所述微塑料投加量为1.0-5.0mg/L。
优选的,所述无机悬浮颗粒投加量为1.0-3.0mg/L。
优选的,所述天然高分子絮凝剂投加量为0.5-2.0mg/L。
优选的,所述聚硅酸投加量为5.0-10.0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71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桐加工用蒸馏设备
- 下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医疗智慧园区环境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