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荔枝组培苗高效移栽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527123.0 | 申请日: | 2021-05-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00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 发明(设计)人: | 王果;王家保;刘耀婷;李芳;李志英;王树军;李焕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G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吴爱琴 |
| 地址: | 571737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荔枝 组培苗 高效 移栽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荔枝组培苗高效移栽方法。包括:移栽基质使用前用1%多菌灵及2%噻虫嗪混匀,覆盖塑料薄膜暴晒3天以上,掀开塑料薄膜暴晒至土壤干燥;选组培苗;先急速流水浮起组培苗后缓速冲洗干净培养基;用1%多菌灵及IBA 1mg/L混合液浸泡组培苗体胚以下部分;移栽后严格控温控光保湿;定植后水分湿度及光照管理。本方法实现了不经过炼苗处理,经直接移栽和严格管理措施,获得了较高移栽成活率(75%)及定植成活率(81.82%);极大简化和规范了移栽操作流程,减少了移栽过程影响组培苗成活的因素,为优质组培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具有显著的推广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中组培苗移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妃子笑荔枝品种组培苗高效移栽方法。
背景技术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属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果树。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实现荔枝性状定向改良、育种年限的缩短、基因功能的解析验证等,成为近年来荔枝相关性状基因功能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核心。然而由于荔枝组培苗移栽至今鲜见成功的报道,严重限制了转基因技术育种的应用。
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及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诱导出不定芽、不定根,或经过愈伤组织再分化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组培苗是根据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论,利用外植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条件下培育出的完整植株。组培苗的移栽是否成活是组培苗能否应用推广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环节做不好,会造成前功尽弃,导致种质资源和投入的浪费。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得到的组培苗,由于长期在人为无菌、温度与光照的调控环境中生长,在生理、形态等方面都与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小苗有着很大差异,将组培苗移栽到基质后,由于生理、生态、外界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造成组培苗的不适应性,致使成活率偏低。为提高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通常在移栽前需要对组培苗进行培养壮苗、炼苗等操作步骤,移栽后需要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整个过程影响因素众多,操作繁杂,且不易控制,往往较难提高成活率,限制了组培苗的生产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荔枝组培苗高效移栽方法。该方法对组培苗进行直接移栽,不需经过对组培苗的炼苗处理,移栽流程简化,且能获得较高移栽成活率。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荔枝组培苗高效移栽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基质处理:移栽基质使用前用质量浓度1%的多菌灵溶液(即100ml清水中加 1g多菌灵配制的溶液)及2%噻虫嗪溶液(即100ml清水中加2g噻虫嗪配制的溶液) 混匀,覆盖塑料薄膜密封,暴晒3天以上,而后掀开塑料薄膜暴晒至土壤干燥;
15kg基质中加5L混合液(1%的多菌灵溶液和2%噻虫嗪溶液);
2)挑选茎段长3-7cm左右,具有6片以上叶片,叶色浓绿正常,根系长4-5cm,有侧根分生的荔枝组培苗;
3)将步骤2)中的组培苗采用急速流水将整株组培苗浮起取出,然后采用缓慢流水将组培苗基部的培养基冲洗干净;
4)将步骤3)获得的组培苗体胚以下部分置于含1%(100ml清水中加1g多菌灵)多菌灵及IBA 1mg/L的溶液中,盖上瓶盖保湿处理25-35min;
5)取闷养罐,先填入2cm高步骤1)处理的基质,然后将4)中处理的组培苗轻轻放入,使苗直立,填入步骤1)处理的基质,填至基质高于体胚时,浇灌1/2MS液体培养基,至闷养罐底部水分透出;盖上闷养罐的盖子,置于温度(25±2)℃、光强 2000~3000LX、光照时间12h条件下,培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71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