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型基坑耦联内支撑体系的异步解耦工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25816.6 | 申请日: | 2021-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62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石立国;张茅;翁邦正;王文渊;张鹏;周浩文;朱鹏举;李元;白峰振;彭铭旭;徐绍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11344 | 代理人: | 罗东 |
地址: | 1000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型 基坑 耦联内 支撑 体系 异步 解耦工法 | ||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型基坑耦联内支撑体系的异步解耦工法,包括下列步骤:工况分析:根据建筑施工方案对地下室的结构工况进行分析;解耦设计:根据不同位置的支撑体系相应的设定解耦模型;解耦加固措施施工:针对支撑结构受力体系的薄弱位置进行加固施工;碰撞点托换施工:应用BIM技术进行地下室结构与内支撑格构柱的碰撞检查,并根据格构柱与结构梁的碰撞检查结果提出托换施工方案,根据托换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综合法内支撑拆除。本发明克服了耦联内支撑拆除的诸多制约工期因素、加快了施工效率、节能环保且提高了资源回收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型基坑耦联内支撑体系的异步解耦工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得到了更多的开发和利用。各种用途的地下工程如地下室、地下商场、停车场等正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建设。在各种基坑支护结构形式中,内支撑支护体系常在深大基坑中使用。内支撑支护体系刚度大,基坑变形小,不受周边场地不足的限制,能确保地下室施工和基础施工以及周边临近建筑物、地铁、道路和地下管线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圆环支撑体系是基坑工程中常用的支撑布置形式,其具有无支撑区域面积大、有利于土方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易于避让主体结构竖向构件等诸多优点,尤其适用于超大面积基坑工程,实践中可根据基坑形状、建筑平面布置选择采用具体的圆环布置型式。当建设项目为两栋或多栋高层建筑或基坑为不同平面形状时,多采用双圆或多圆环耦联体系。双圆环耦联体系指其为两个圆环撑共同受力作用而形成的组合支护体系。
现有的圆环支撑体系进行混凝土内支撑的拆除时存在拆除效率低的问题,在不结束当下工作前,下步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无法实现高速率地连续施工,大大延长了施工工期,无法满足建设单位对不断提高工期要求的需求,且现有的内支撑拆除方法存在机械振动大、爆破振动大、粉尘大、噪声大、资源消耗大、以及由于主体施工停滞所带来的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隐患,这些有害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内支撑拆除领域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在下文的描述中部分地陈述,或者可从该描述显而易见,或者可通过实践本发明而学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实现高速率地连续施工,能满足建设单位不断提高工期的需求,且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的大型基坑耦联内支撑体系的异步解耦工法。
一种大型基坑耦联内支撑体系的异步解耦工法,所述大型基坑耦联内支撑体系采用圆环支撑体系,所述的异步解耦工法包括下列步骤:
工况分析:根据建筑施工方案对地下室的结构工况进行分析;
解耦设计:根据不同位置的支撑体系相应的设定解耦模型;
解耦加固措施施工:针对支撑结构受力体系的薄弱位置进行加固施工;
碰撞点托换施工:应用BIM技术进行地下室结构与内支撑格构柱的碰撞检查,并根据格构柱与结构梁的碰撞检查结果提出托换施工方案,根据托换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综合法内支撑拆除:根据支撑体系的不同支撑结构,在已形成的封闭地下室内采用绳锯拆除、机械拆除、爆破拆除方法中的至少一种进行拆除作业。
优选的,所述工况分析还包括通过选取合理的基坑设计参数,建立正确的基坑工况模型,并按最不利的工况进行受力计算。
优选的,所述设定解耦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对待拆除的不同位置的支撑梁所支撑的支撑体系分别进行拆除前与拆除后的支撑体系的受力情况分析、以及支撑体系的形变情况分析;
根据受力情况分析与形变情况分析的结果,设定相应的支撑拆除假定条件。
优选的,所述支撑拆除假定条件为:
当所述支撑梁为底部支撑梁时,则所述底部支撑梁所对应的筏板应完成浇筑,且达到设计强度的85%,并在拆除后不影响留置支撑体系的支撑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58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