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久阻燃低烟涤纶织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18772.4 | 申请日: | 2021-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70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关晋平;张晨;程献伟;陈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M11/44 | 分类号: | D06M11/44;D06M11/45;D06M13/292;D06M101/32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王玉仙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久 阻燃 涤纶 织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久阻燃低烟涤纶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纺织品整理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后整理法对涤纶织物表面进行加工整理,借助高温高压浸渍的方法,使得涤纶纤维膨化,表面孔隙变多,比表面积增加,分子运动加剧,环状磷酸酯和无机纳米颗粒阻燃剂同时进入到涤纶织物内部,恢复常温后,阻燃剂能被涤纶织物牢牢的包在内部,使得阻燃涤纶具有耐久阻燃抑烟性。本发明的制备方法,阻燃抑烟一步完成,减少生产步骤,阻燃抑烟效果好,同时具有耐久性,便于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品整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耐久阻燃低烟涤纶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涤纶织物因其对称性苯环大分子和刚性的共轭结构,使其具有高强、高模及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能,让其被广范应用在服装、产业和装饰用等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人们对于涤纶的需求量增长很快。这其中,涤纶因其本身结晶度较高,导致阻燃性能差且容易熔融。使得阻燃涤纶的需要开始迫在眉睫。涤纶织物的表面没有什么反应性的基团,使其进行一般阻燃后整理的牢度偏差,因此寻找到一种简单有效的阻燃剂是人类一直以来的目标。国内于上世纪由常州化工研究所成功合成了一款环状磷酸酯涤纶阻燃剂,能够显著增强涤纶织物的阻燃性。但是其在增强涤纶阻燃性的同时,却给涤纶织物燃烧时带来了大量的烟雾释放。当今火灾的危害性很大的一方面是烟雾造成的,因此降低阻燃后涤纶烟雾的释放刻不容缓。
目前主要的涤纶的阻燃改性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涤纶原纤维丝的阻燃改性和涤纶织物表面阻燃处理改性。前者按阻燃剂加入的生产过程不同可以分为:(1)反应型阻燃剂在纤维合成阶段加入,与基体进行缩聚反应;(2)添加型阻燃剂在熔融纺丝阶段前的熔融纺丝中加入混合;(3)通过含有阻燃单元的聚酯复合到正常聚酯中进行纺丝。后者按照阻燃剂和基体主要作用力的不同,分为:通过反应型阻燃剂在涤纶织物表面上接枝共聚和涤纶织物的阻燃后整理。专利CN105780266A中公开了一种阻燃涤纶复合织物,由涤纶纤维、芳纶纤维和镍铁纤维的混纺纱制备而成,其中涤纶纤维是通过将磷系阻燃剂与低结晶共聚酯制成阻燃母粒,然后与聚酯切片混合熔融,纺丝后得到,所得阻燃织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但此方案对聚合工艺条件的要求较高,而且原丝改性时会导致纺丝难度增加,出现断丝等现象。所以目前主要的涤纶阻燃改性还是通过后整理的办法去实现。中国发明专利CN103696267A公开了一种新型涤纶织物阻燃整理方法,采用聚磷酸胺作为阻燃剂、聚四氟乙烯作为抗熔滴剂,但聚磷酸铵与涤纶纤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耐水洗性能差,且整理流程繁杂,使得涤纶织物的手感变差。中国发明专利CN 108797112A公开了一种耐久阻燃纺织品,其借助环状磷酸酯的相似相溶性,制得耐久阻燃涤纶织物,阻燃涤纶织物的手感良好,但烟雾释放量极大,火灾危险性较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久阻燃低烟涤纶织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耐久阻燃低烟涤纶织物是基于环状磷酸酯和纳米颗粒,阻燃抑烟一步完成,减少生产步骤,阻燃抑烟效果好,同时具有耐久性,便于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耐久阻燃低烟涤纶织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表面活性剂加入金属氯化物溶液中,溶解分散后和氢氧化钠溶液同时加到氯化钠溶液中,搅拌、加热反应后,分离、洗涤至无氯离子检出后,干燥得到无机纳米材料;
S2、将S1步骤得到的无机纳米材料溶于水,后将所述无机纳米材料水溶液和环状磷酸酯溶液混合,搅拌均匀后,调节pH为6.5~7,得到整理液;
S3、将涤纶织物浸渍于S2步骤得到的整理液中,加热、保温后取出预烘、焙烘处理,再经水洗、烘干得到耐久阻燃低烟涤纶织物。
进一步地,在S1步骤中,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吐温80、油酸、磺酸水杨酸、硬脂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表面活性剂与金属氯化物的质量比为1:200~1:400。
进一步地,在S1步骤中,制备的无机纳米材料粒径为50~150nm。
进一步地,在S1步骤中,所述金属氯化物为氯化镁和/或氯化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187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D06M 对纤维、纱、线、织物、羽毛或由这些材料制成的纤维制品进行D06类内其他类目所不包括的处理
D06M11-00 用无机物或其配合物处理纤维、纱、线、织物或这些材料制成的纤维制品;和机械处理相结合的处理,如丝光
D06M11-01 .用氢、水或重水;用金属氢化物或其配合物;用硼烷、二硼烷、硅烷、二硅烷、膦、二膦、、二、胂、二胂或它们的配合物
D06M11-07 .用卤素;用氢卤酸或其盐,用氧化物或卤素的含氧酸或其盐
D06M11-32 .用氧、臭氧、臭氧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或过化合物;从具有两性元素—氧键的阴离子衍生的盐
D06M11-51 .用硫、硒、碲、钋或其化合物
D06M11-58 .用氮或其化合物;如硝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