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红外有机超分子组装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17040.3 | 申请日: | 2021-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81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曾毅;尹文霞;李嫕;陈金平;于天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G83/00 | 分类号: | C08G83/00;C09K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元同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5 | 代理人: | 谢蓉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有机 分子 组装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超分子组装体,包括化合物A和化合物B,其中,所述化合物A为二苯乙烯基蒽类衍生物;所述化合物B为葫芦[7]脲和/或葫芦[8]脲。所述组装体的制备方法简单,能够实现有机分子的固态近红外发光,且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用于生物成像、光动力诊疗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发光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近红外有机超分子组装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材料因其在生物传感器、荧光探针、细胞成像、发光二极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传统的有机发光分子存在聚集诱导荧光猝灭(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ACQ)的缺陷,即在稀溶液中具有高的荧光量子产率,而在高浓度或者固体状态下荧光大幅度降低甚至消失,长波长发光化合物即近红外发光化合物在固态下更易出现荧光自猝灭现象,但是,由于近红外光对生物组织的穿透性较强,且光损伤较小,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辨率,开发具有近红外发光的固态有机材料一直是本领域研究的热点。
目前已有研究发现一类在聚集体状态或固体状态下发光强度大幅度提高的分子,即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特征分子(AIEgen),AIEgen具有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优秀的光稳定性以及更高的荧光强度,被视为极具潜力的发光材料,目前,已报道通过分子设计获得固态下发光性质良好的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近红外有机超分子组装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组装体的制备方法简单,能够实现有机分子的固态近红外发光,且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用于生物成像、光动力诊疗等。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超分子组装体,包括化合物A和化合物B,其中,所述化合物A为二苯乙烯基蒽类衍生物;所述化合物B为葫芦[7]脲和/或葫芦[8]脲;所述二苯乙烯基蒽类衍生物具有如下的结构:
其中,R1、R2相同或不同,彼此独立地选自H、C1-10烷基、C3-10环烷基、芳基取代的C1-10烷基、烷基芳基取代的C1-10烷基;
X为卤素:氟、氯、溴或碘。
根据本发明,化合物B具有如下结构:
作为示例的,C1-10烷基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正戊基、正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或正壬基。
作为示例地,C3-10环烷基为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或金刚烷基。
作为示例地,芳基可为苯基、萘基、菲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化合物A中,R1、R2相同或不同,彼此独立地选自H、C1-6烷基、苯基、苄基、4-甲基苄基、4-乙基苄基或2-萘甲基。
优选地,X为氯或溴。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中,化合物A中,R1、R2相同,且为H、甲基、乙基、苄基、或4-甲基苄基。
根据本发明,所述有机超分子组装体,其中化合物A和化合物B形成主客体化合物,化合物A的分子插入到化合物B的空腔中。所述组装体可以为小分子主客体化合物,也可以为寡聚物,或超分子聚合物。
在一个实例方式中,所述有机超分子组装体为小分子主客体化合物,其由化合物A和葫芦[7]脲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170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