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验科样品采集送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15050.3 | 申请日: | 2021-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931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王李鸣;邹艳红;朱紫薇;张文陆;于海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木斯大学 |
主分类号: | B67B5/03 | 分类号: | B67B5/03;B67B1/04;B65D25/10;B65D43/16 |
代理公司: | 滁州创科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7 | 代理人: | 王豫川 |
地址: | 154002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验 样品 采集 送检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验科样品采集送检装置,包括放置箱,放置箱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容纳多个采集杯的放置槽,承载框架,其活动连接于放置箱的顶部,承载框架一端铰接有压紧盖,压紧盖在压紧行程上具有第一行程以及第二行程,第一行程上,压紧盖沿着承载框架的铰接处旋转,直至压紧盖呈水平状态,第二行程上,承载框架受力向下移动带动压紧盖直至压紧盖压紧采集杯。本发明提供的检验科样品采集送检装置,够准确的在旋转盖进行压紧时,准确的将密封盖与开口的采集杯进行对位密封,即克服了由于旋转盖在盖住时,自身的旋转弧度导致靠近旋转轴的旋转盖以及采集杯不能准确对位密封,保证在进行送检时,每个采集杯内的样品不会洒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检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验科样品采集送检装置。
背景技术
检验科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它包括临床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血液学、体液学以及输血学等分支学科,在进行送往检验科检验前,需要对样本进行采集,当前所采用的体液收集装置大多都是利用输液器进行体液提取和收集,而这种体液收集装置无法保证送检的体液不被外界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送检箱进行送检,例如申请号为“201510031268.6”名称为“检验科体液收集送检装置”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储存送检箱、收集笔存放盒、收集笔清洗盒、体液保存盒、电源盒和制冷箱等,该技术能够以保证体液收集时或者移动时,不会被外界环境污染,且操作方便。
公知的,一般采集尿液一类的的样本时,采用开口的采集杯,然后将采集到尿液的采集杯放置到送检箱内,为了保证检验科采集的样本在送检时,需要利用盖子将采集杯进行密封,以便于在进行送检的过程中,采集杯内的样品不会洒落,以及不会受到外界污染,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在送检设备的盖子(该盖子与送检设备顶部开口处转动连接)上设置相适配的密封盖,然后进行密封,但是,在进行实际使用发现,在旋转盖进行盖住的同时,由于盖子在翻转的过程中,自身具有一定的运动弧度,所以旋转盖上的密封盖不能与送检车上的采集杯一一准确对应盖住,导致离旋转盖与送检设备转动连接处较近的密封盖与采集杯不能准确对应的盖住以及密封,影响对采集杯的密封,在送检过程中,会出现洒落造成交叉感染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验科样品采集送检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检验科样品采集送检装置,包括:
放置箱,所述放置箱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容纳多个采集杯的放置槽;
承载框架,其活动连接于所述放置箱的顶部,所述承载框架一端铰接有压紧盖,所述压紧盖在压紧行程上具有第一行程以及第二行程;
在所述第一行程上,所述压紧盖沿着所述承载框架的铰接处旋转,直至所述压紧盖呈水平状态;
在所述第二行程上,所述承载框架受力向下移动带动所述压紧盖直至所述压紧盖压紧采集杯。
作为优选,所述承载框架通过固定柱竖直滑动设置在所述放置箱顶部的开口处;
所述承载框架的两侧均开设第二锁止孔,所述放置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水平滑动设置有第二锁扣,所述第二锁扣插接在所述第二锁止孔内。
作为优选,所述承载框架上还开设有与第二锁止孔相连通的第一锁止孔,在所述第一行程上,所述第二锁扣插接在所述第一锁止孔内。
作为优选,所述压紧盖的两侧均滑动设置有两个第一锁扣,在所述第二行程上,所述第一锁扣插接至所述第一锁止孔内;
所述第一锁扣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弹簧,其弹力朝向第一锁止孔;
所述第二锁扣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其弹力朝向第一锁止孔;
所述第二弹簧的弹力大于所述第一弹簧的弹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木斯大学,未经佳木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150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