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生物菌剂及其在防治水稻稻瘟病和促进水稻生长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14805.8 | 申请日: | 202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15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俞仪阳;蒋春号;金雨;牛冬冬;郭坚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02;A01N63/22;A01P3/00;A01P21/00;A01C1/06;A01G22/22;A01G13/00;C12R1/07;C12R1/085 |
代理公司: | 上海领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83 | 代理人: | 温爱飞 |
地址: | 21001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生物 及其 防治 水稻 稻瘟病 促进 生长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生物菌剂及其在防治水稻稻瘟病和促进水稻生长中的应用,该复合生物菌剂RBG2包括解淀粉芽胞杆菌和蜡质芽胞杆菌复合生物菌剂,具体地,采用解淀粉芽胞杆菌JC65和蜡质芽胞杆菌AT31,其菌株保藏号分别为:CGMCC No.4475、CGMCC No.3128。上述菌剂RBG2采用预定比例的2种细菌制备成混合制剂,该制剂中活菌总浓度为5×109~1×1010CFU/mL。通过大田试验验证,菌剂RBG2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达70%以上,对无病植株的促生效果可达15~20%左右,对水稻增产效果在30~35%左右,其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高效防治水稻稻瘟病并促进水稻生长的生防制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生物菌剂及其在防治水稻稻瘟病和促进水稻生长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一种谷类作物,在全世界拥有最广泛的消费。我国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大米提供了20%的膳食蛋白质,水稻生产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尤其重要。水稻除了可以作为主食食用,在工业上及医药领域也发挥着很大的价值,因此在国民经济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常引起水稻大幅度减产,控制不当可导致颗粒无收。稻瘟病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降低了稻米产量及品质,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目前,稻瘟病害防治的主要措施还是使用化学药剂。尽管化学药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稻稻瘟病,但是在杀灭病菌的同时,环境中的有益生物及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也会受到化学药剂的损害。某些化学药剂的使用不当或滥用甚至会造成土壤污染和化学农药残留超标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选育抗病品种和加强田间管理措施对防治稻瘟病害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抗病品种选育周期长,加之稻瘟病菌小种分化繁多,抗性品系种植限制大且抗性易丧失。如何在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条件下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并提升水稻产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并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
生物防治避免了化学防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安全、有效、持久的特点。生防制剂对病害防治效果好,对人畜无毒,不污染环境,无残留;对病虫害的杀伤特异性强,不伤害天敌,有益生物,能保持生态平衡;生产原料和有效成分为天然产物易降解,可回归大自然,保证可持续发展;可用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微生物进行改良;多种因素和成分发挥作用,病原菌难以产生抗药性等众多优越性。因此,近年来利用生防微生物,尤其是生防芽胞杆菌,对田间稻瘟病进行防治已成为研究热点并形成多种产品。而生防菌株通过复配,能够起到扬长补短的作用,综合多种生防菌株优势,并进一步通过菌株之间相互作用提质增效。但目前对于防止水稻稻瘟病的复合菌剂鲜有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分离并筛选了两种生防菌株,其分别为解淀粉芽胞杆菌JC65和蜡质芽胞杆菌AT31,采用上述两种生防菌株制备的复合生物菌剂RBG2,绿色环保,可有效得防治稻瘟病并在没有稻瘟病自然爆发条件下促进水稻的生长及结实。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复合生物菌剂(以RBG2表示),其包括解淀粉芽胞杆菌和蜡质芽胞杆菌;其中,以活菌数量计,所述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和蜡质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的配制比例为3:1~1:3。
进一步地,以活菌数量计,所述解淀粉芽胞杆菌和蜡质芽胞杆菌的配制比例为2:1~1:2,更优选配制比例为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148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