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莱氏绿僵菌及其在草地贪夜蛾蛹期的生物防治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11404.7 | 申请日: | 2021-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55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丁雪玲;何玉仙;姚凤銮;郑宇;卢学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01N63/30;A01P7/0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张梦泽 |
地址: | 350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莱氏绿僵菌 及其 草地 夜蛾 蛹期 生物防治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莱氏绿僵菌及其在草地贪夜蛾蛹期的生物防治方法与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FJMR2,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553。本发明提供的莱氏绿僵菌FJMR2对草地贪夜蛾蛹具有强致病力,可显著降低草地贪夜蛾蛹的羽化率,并对羽化后的成虫具有较高的致畸率和致死率,能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的增长,且该菌对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本发明提供的莱氏绿僵菌FJMR2防治草地贪夜蛾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草地贪夜蛾污染环境,易产生抗药性、地下蛹防治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莱氏绿僵菌及其在草地贪夜蛾蛹期的生物防治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俗称秋黏虫,属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是一种起源于美洲的重大迁飞性、杂食性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水稻、甘蔗等作物,具有适生区域广、繁殖能力强、防治难度大等特点。目前草地贪夜蛾防控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但该虫对农药具有较强抗性,而且过度依赖和滥用农药易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还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增加了防治难度。利用昆虫病原物开展“以菌治虫”是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推动农药减量控害的关键手段,对科学持续控害、保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昆虫病原真菌,可侵染多种鳞翅目害虫,尤其对甜菜夜蛾、大豆夜蛾、斜纹夜蛾等夜蛾科害虫的侵染力极高,并且能引起害虫的田间流行病。莱氏绿僵菌主要通过产生附着胞、芽管等特殊结构侵入害虫体壁。之后在昆虫体内快速生长、繁殖,破坏害虫生理机能最终导致害虫死亡。真菌菌剂采用田间喷雾施药,易受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导致防治效果难以发挥。草地贪夜蛾幼虫大都在土壤中化蛹,土壤湿度条件容易发挥真菌菌剂的致病效果,而且草地贪夜蛾蛹期时间较长,常温下8~10天,因此蛹期是利用真菌菌剂进行地下防治的的重要时期。目前尚未见对该虫的地下防治真菌菌剂,如能开发一种在蛹期进行防治的真菌菌剂,将能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的种群数量,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莱氏绿僵菌及其在草地贪夜蛾蛹期的生物防治方法与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莱氏绿僵菌对草地贪夜蛾蛹具有强致病力,可显著降低草地贪夜蛾蛹的羽化率,并对羽化后的成虫具有较高的致畸率和致死率,为后期安全有效的防治草地贪夜蛾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利用环保健康的生物防治法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前期施用推广提供了实验依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FJMR2,保藏编号为CGMCCNo.18553。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莱氏绿僵菌FJMR2的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莱氏绿僵菌FJMR2接种至SMAY固体斜面培养基进行培养,收集孢子;b)将孢子接种于大量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壁进行扩大培养,待虫尸长满孢子粉且成散落状后收集孢子。
优选的,所述步骤a)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5~28℃,培养时间7-9d。
优选的,所述步骤b)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为4~5龄幼虫;所述步骤b)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5~28℃,培养时间9~11d。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莱氏绿僵菌FJMR2在防治草地贪夜蛾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草地贪夜蛾蛹期的生物防治方法,将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莱氏绿僵菌FJMR2施加作物的根围土壤中进行防治。
优选的,所述莱氏绿僵菌以孢子悬浮液的形式保存;所述孢子悬浮液的浓度优选为(1~6)×109孢子/mL;使用时将所述孢子悬浮液稀释300~500倍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114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异物自动清理装置
- 下一篇:全自动数字化精装上书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