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安全型高温炉膛气排放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07846.4 | 申请日: | 202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8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宝荣;许柱;茅佳俊;查浩;葛珉;董小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海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5/44 | 分类号: | F23G5/44;F23G5/50;F23G5/46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封睿 |
地址: | 225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 高温 炉膛 排放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全型高温炉膛气排放装置,包括出口管道、高温管道、混风箱、总排放管道、高温排放阀、温度变送器,该装置主要与蓄热式焚烧炉连用,在炉膛气超温的情况下通过该装置达到安全排放,出口管道与蓄热式焚烧炉排口及混风箱连接,高温管道与蓄热焚烧炉的炉膛及混风箱连接,出口管道中的正常排气与高温管道中的高温气在混风箱中充分混合达到降温后从总排放管道排出;高温管道上设置阀门,根据炉膛温度变送器的设定值调节排放的高温气流量;在出口管道、总排放管道和蓄热式焚烧炉炉膛均安装温度变送器,监测气体温度。本发明有效避免了高温炉膛气直接排放产生器件损坏或爆燃危险的可能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蓄热式焚烧工艺的废气治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安全型高温炉膛气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蓄热式焚烧工艺是工业废气治理领域常用的处理方法,因其高效热回收性能,可保证在蓄热焚烧炉炉膛高温焚烧(炉膛温度约800℃)净化的情况下,出口排放气仅比入口温度高40℃左右,因前端处理工艺的不同,出口排放气温度范围为60~100℃。当废气中污染物浓度较高,在满足自热运行的情况下,炉膛温度还会不断上升,为了保证蓄热室焚烧系统的稳定运行,需将部分高温炉膛气排出;由于此部分气体温度极高(通常不低于800℃),直接排放一方面会对排气筒有损害,另一方面在排气中污染物具有一定浓度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爆燃。为了解决高温炉膛气排放的安全性问题,兼备简便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设计一种安全型高温炉膛气排放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蓄热式焚烧炉安全排放高温炉膛气的装置。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用于蓄热式焚烧炉安全排放高温炉膛气的装置,该装置采用蓄热式焚烧炉低温出口排气与高温炉膛气在混风箱中充分混合降温后排放,具体包括:出口管道、高温管道、混风箱、总排放管道、高温排放阀、第一至三温度变送器。所述出口管道、高温管道和总排放管道与混风箱相连;所述高温排放阀设置于高温管道上;所述第一至三温度变送器分别放置于出口管道、总排放管道和蓄热式焚烧炉炉膛;
当蓄热式焚烧炉炉膛上的第三温度变送器实时监测值超过了设定值时,高温排放阀打开,并依据温度变送器的反馈值调节开度;此时高温管道中的高温炉膛气与蓄热式焚烧炉出口管道中的低温出口气(温度由第一温度变送器实时监测)在混风箱中混合,在混风箱中充分混合降温后经总排放管道排放,混合气温度由第二温度变送器实时监测。当蓄热式焚烧炉炉膛上的温度变送器实时监测值恢复至设定值或以下时,高温排放阀关闭,此时无高温炉膛气排放。
优选的,所述出口管道、混风箱和总排放管道均采用外保温形式进行绝热,保证操作时的人身安全;保温材质可选硅酸铝纤维或岩棉。
优选的,所述高温管道和高温排放阀均采用内保温形式进行绝热,保证操作时人身安全的同时降低材质对于介质温度的要求;高温管道尽可能短,降低投资成本;保温材质选用硅酸铝纤维。
优选的,所述高温排放阀为单作用常闭气动调节阀,在停电或其它紧急情况下阀门保持关闭状态,避免高温气外排;正常情况下根据炉膛温度的高低调整阀门开度,从而控制炉膛外排高温气的流量。
优选的,所述混风箱内设折板和孔板,加强高温炉膛气与低温出口排气的充分混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二温度变送器为Pt热电阻形式,分别放置于出口管道和总排放管道,监测其管道内气体温度。
优选的,所述第三温度变送器为K型热电偶形式,放置于蓄热式焚烧炉炉膛,通过监测值调节高温排放阀的开度。
优选的,所述孔板和折板需使气体在混风箱中的停留时间大于等于0.5s,保证充分混合。
一种用于蓄热式焚烧炉安全排放高温炉膛气的方法,基于所述的装置实现蓄热式焚烧炉高温炉膛气的安全排放。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海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扬州海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78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