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饮水管网末端计量装置以及直饮水循环水管网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506588.8 | 申请日: | 2021-05-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3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张博皓;吕廷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三利水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3B7/07 | 分类号: | E03B7/07;E03B7/08;G01F15/18 |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曹艳芳 | 
| 地址: | 26611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饮水 管网 末端 计量 装置 以及 循环 水管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饮水管网末端计量装置以及直饮水循环水管网,直饮水管网末端计量装置包括有:计量本体;隔断部件,所述隔断部件设置在所述计量本体内,以将所述计量本体分割形成相互独立的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用于和供水管连接;第二腔室,用于和回水管连接;计量部件,布置在所述计量本体内,用于分别计量供水管和回水管对应的水流量;控制器,内置在所述计量本体内,与所述计量部件通讯连接,能够根据计量部件传送的供水管的水流量和回水管的水流量值作差后获取到用户用水量。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计量装置在连接后导致直饮水存在有死水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直饮水供水管网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饮水管网末端用计量装置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将深度净化的饮用水,通过管道直接供给人们饮用的水称为直饮水。当前,这套供应系统在很多家庭都已逐渐普遍。小区直饮水管网多为循环管网,其主管路具有定时循环消毒杀菌的功能,管道直饮水系统,重力式供水系统和加压式供水系统。管道直饮水重力式供水系统多采用定时循环,并设置循环水泵;管道直饮水加压式供水系统采用定时循环,或采用全日循环,并设置循环流量控制装置。
常规的直饮水的水表只具备单向计量功能,也正是因为该原理,一些供回水循环系统,如直饮水系统循环一般也只能循环到水表前端,在水表后侧和用户的出水端之间的水管常常会存在水的累积,存在有死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计量装置在连接后导致直饮水存在有死水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的直饮水循环水网计量装置,其连接在循环水管网上,不仅能够对用户用水量测量,而且还能够解决直饮水的死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直饮水管网末端计量装置,包括有:
计量本体;
隔断部件,所述隔断部件设置在所述计量本体内,以将所述计量本体分割形成相互独立的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第一腔室,用于和供水管连接;
第二腔室,用于和回水管连接;
计量部件,布置在所述计量本体内,用于分别计量供水管和回水管对应的水流量;
控制器,内置在所述计量本体内,与所述计量部件通讯连接,能够根据计量部件传送的供水管的水流量和回水管的水流量值作差后获取到用户用水量。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为左右布置或上下布置在所述计量本体内。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量部件包括有:
第一计量部件,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用以对与第一腔室连通的供水管中的水流量计算;
第二计量部件,设置在第二腔室内,用以对与第二腔室连通的回水管中的水流量计算。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计量部件和第二计量部件为超声波计量器、容积式计量器、电磁式计量器或旋翼计量器。
一种直饮水循环水管网,包括有:供水管和回水管,还包括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计量装置,所述计量本体连接在供水管和回水管上,所述供水管包括有出水端,所述回水管连接在计量本体的出水侧和出水端之间的管段上,用于将流经过计量装置的至少部分水流导入到其内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水管包括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连接在所述计量本体的出水侧,在所述出水管端部设置有所述出水端,所述回水管包括有回水端,所述回水端与所述出水管连通。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水端连接在靠近所述出水端位置处。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水端和所述出水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出水管长度的1/5。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水管包括有第一回水管段和第二回水管段,所述第二腔体两端分别和第一回水管段和第二回水管段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三利水务有限公司,未经青岛三利水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65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