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匣内置热电偶测量轴承温度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05902.0 | 申请日: | 202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19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彭春雷;雷沫枝;唐广;侯明;杨伟新;余晶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K7/02 | 分类号: | G01K7/02;G01K1/14 |
代理公司: | 湖南正则奇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05 | 代理人: | 肖琦 |
地址: | 412000 湖南省株***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置 热电偶 测量 轴承 温度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匣内置热电偶测量轴承温度方法,在机匣的圆周上钻孔,打通铺设热电偶测头一、热电偶测头二、热电偶偶丝一和热电偶偶丝二通道;将热电偶通过机匣上的孔穿入到机匣轴承腔的内壁处,实现热电偶测头一、热电偶测头二、热电偶偶丝一和热电偶偶丝二的定位安装,实时感受轴承的温度变化;将热电偶测头一和热电偶测头二接收到的温度信号通过热电偶偶丝一和热电偶偶丝二传输到机匣的外部并传输到测温接插件上,测温接插件外接温度测试设备,通过外接温度测试设备完成轴承温度变化的采集,本发明轴承没有焊接热电偶使得轴承装拆方便,且无需待偶丝穿出后再临时连线,能快速、简便、可靠的实现轴承温度监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滑环引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机匣内置热电偶测量轴承温度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航空发动机转子转速经常会高于20000r/min,中小型航空发动机转速尤以40000r/min左右应用最多,国内外在发动机军用规范或民航适航条例中,对发动机应力测量要求,均有明文规定。发动机动应力测量的信号传输装置常常采用滑环引电器,滑环引电器滑环转子跟随发动机转子一起旋转,滑环转子轴承高速旋转产生大量的热,为确保滑环转子轴承正常使用,必须在滑环引电器工作时监测滑环转子轴承的温度,以确保滑环引电器正常使用。现有轴承温度监测方法是在轴承外环上焊接热电偶,偶丝从轴承外环由轴承支承机匣两侧引出或穿过支承机匣的孔径向引出,将温度信号接入测试设备中。如轴承腔有密封要求,还需对走线孔进行封堵。滑环引电器轴承外环端面和外圆面均与其它构件贴合,如在轴承外环焊接热电偶,需在轴承接触的构件上开槽容纳热电偶,在转子装配到支承机匣的过程中,需非常小心的将热电偶偶丝从机匣走线孔内穿过,随着转子推入机匣,偶丝逐步牵引而出。装配过程中需特别注意轴承热电偶布置部位与接触件开槽部位的对位,防止装配过程中挤压到热电偶,偶丝在孔中弯折牵引,易擦伤和损坏,安装到位后需现场连接热电偶接插件。
现有的轴承温度测量方法是在轴承外环焊接热电偶,偶丝穿过机匣或轴承接触件的孔将热电偶信号引出来,现有技术的缺点是焊接热电偶会破坏轴承外环面;为了不挤压焊接而突出轴承外环面的热电偶,轴承接触件需改装开槽;每次装配均需现场布置热电偶、牵引偶丝再连接接插件,牵引过程中偶丝易磨损,外露的偶丝和接插件通常是临时固定,可靠性较低;轴承腔有密封要求的场合需现场对引线孔进行封堵,装配及分解过程复杂、热电偶易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匣内置热电偶测量轴承温度方法,在安装轴承的机匣上钻孔,热电偶测头和热点偶偶丝埋置在机匣内,采用环氧树脂胶对热电偶测头和热点偶偶丝进行固定,热点偶偶丝引出机匣后,连接接插件并固定在机匣上,使得热电偶与机匣成为一个整体,转子装配过程不受测温需求的影响,无需在装配时布置热电偶,实现简便快捷测试滑环转子的轴承温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匣内置热电偶测量轴承温度方法,该测量轴承温度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机匣的圆周上钻孔,打通铺设热电偶测头一、热电偶测头二、热电偶偶丝一和热电偶偶丝二通道;
步骤二:将热电偶通过机匣上的孔穿入到机匣轴承腔的内壁处,实现热电偶测头一、热电偶测头二、热电偶偶丝一和热电偶偶丝二的定位安装,使热电偶测头一和热电偶测头二在轴承腔内正对轴承并接触,实时感受轴承的温度变化;
步骤三:将热电偶测头一和热电偶测头二接收到的温度信号通过热电偶偶丝一和热电偶偶丝二传输到机匣的外部并传输到测温接插件上,测温接插件外接温度测试设备,通过外接温度测试设备完成轴承温度变化的采集。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步骤二中所述热电偶测头一、热电偶测头二、热电偶偶丝一和热电偶偶丝二在机匣孔内的安装通过环氧树脂胶进行填充固化。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步骤二中所述热电偶测头一和热电偶测头二与机匣的内壁平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59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