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全过程可视化的卷积神经网络微震监测波形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05683.6 | 申请日: | 202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7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唐世斌;李佳明;李焜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5 | 代理人: | 马庆朝 |
地址: | 116023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全过程 可视化 卷积 神经网络 监测 波形 识别 方法 | ||
一种基于全过程可视化的卷积神经网络微震监测波形识别方法,属于岩体工程灾害智能监测领域。技术方案:构建训练所需要的数据集,人工标注单通道数据;将波形数据集随机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以及测试集;将原始波形图片进行图像缩放、归一化、标准化及灰度化图像预处理操作;在Lenet网络中,用卷积层代替全连接层,增加激活层;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采用随机梯度下降方法,增加批量归一化层;在模型中增加注意力机制,并对模型识别不同波形种类的过程进行可视化解释;有益效果:本发明实现全过程可视化,确定了输入尺寸为50*130、卷积核5*3为最佳改进模型框架,正确率达到了0.9768,相比原始模型提升了10.18%;无需降噪,无需画图,无需转化为时频图,实现端到端分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体工程灾害智能监测领域,特别是基于全过程可视化的卷积神经网络微震监测波形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现阶段的岩石工程规模大、难度高,为世界所曙目。无论是矿山工程,还是水电工程、交通工程,其开发均已进入深部地下空间。“长、大、深、群”特点愈来愈明显,带来许多深部岩石力学问题,尤以岩爆最为突出,严重威胁施工人员人身和设备财产安全。微震监测技术是一种直接预测大型工程岩体失稳的先进技术。通过岩石裂隙声发射特征可以判断岩体的应力状态,获取岩体微裂隙发生的时间、位置和大小。因此,可以估计岩体局部损伤和潜在岩爆的位置,从而达到实时灾害预警推断的有效手段。
然而,工程环境复杂多变,干扰因素众多,导致在接收到的有效微震监测信号中存在大量干扰信号。微震监测信号与干扰信号的分类是微震监测系统的基础工作,对灾害预警和工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微震信号的识别和分类仍依赖人工处理,但工作量大,人工识别效率低,易受个人因素影响,并会出现处理错误、误处理和不及时处理。此外,对信号进行分类需要时间,这延误了灾害预警信息的产生。因此,快速有效地识别和分类微震监测信号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用于处理微震监测信号方法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采用地震矩、能量、静应力降、视应力等震源参数作为分类特征。Malovichko(2012)、Vallejos和McKinnon(2013)、Dong等(2016)、Zhao et al.(2015)。这些研究虽然在分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不适合用于实时处理和预警系统。震源参数由经验丰富的分析人员利用P/S波的初至拾取、定位和震源参数计算获得。
(2)只分类了微震和岩爆信号,没有具体区分干扰信号。但Gaudio et al.(2014)论证了从环境噪声中可以获得边坡材料的s波速度等有效信息。因此,除了对微震和爆破进行分类外,还需要对废弃干扰信号进行识别和分类,因为它们也可以提供有效的岩体信息。
(3)提取原始波形特征代替波形对微震监测信号进行分类。Esposito等人(2006)、Zhang等人(2019)、Peng等人(2020a,2020b)、Zhao和Gross(2017)。但没有充分利用原始数据会丢失一些波形特征,且将在转换时频图的过程中,有些方法可能会出现涂抹和泄漏现象(Tary et al.,2014)。
(4)降噪后分类,如Lin et al.(2018,2019)提出了两种微震波形自动识别方法:DCNN-SPP(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patial pyramid pool)和DCNN-SVM(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upport vector machine),对波形图像进行滤波和去噪处理后进行分类。但如果选择不恰当的去噪方法或滤波参数,会造成波形失真,降低P/S到时拾取精度,对微震定位产生负面影响(Zhang et al.,2019b;Lv,2019)。
(5)Wilkins等人(2020)通过时间-振幅数据先绘制波形图再进行分类。但时间-振幅数据很难自动导出,增加技术人员难度,且增加了画图步骤,较为繁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56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柔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健脾补血颗粒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