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500495.4 | 申请日: | 2021-05-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71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 发明(设计)人: | 刘加强;张泽航;敖绍军;景辰阳;李昂;陈天池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程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淮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5 | 代理人: | 华德明 |
| 地址: | 22101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絮凝 沉淀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包括澄清池(1)、絮凝池(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水组件;
所述澄清池(1)上端设有集水槽(5)、下端设有排泥口(11),并且排泥口(11)处设有排泥组件;
所述絮凝池(2)为U型结构,并架设在澄清池(1)内部,絮凝池(2)的上端面低于澄清池(1)的上端面;
所述进水组件设置在絮凝池(2)的左端上部,包括进水腔(3),所述进水腔(3)上设有与外界连接的进水管(31)和流向絮凝池(2)内部的出水口(32),所述出水口(32)的出水角度与絮凝池(2)内壁成0-30°角度倾斜;
所述进水腔(3)为多个,并前后并列设置,所述进水腔(3)的截面为三角形结构,并且长边固定在絮凝池(2)上,进水腔(3)的下边上设有多个出水口(32);
所述进水腔(3)前后长度与絮凝池(2)内部前后宽度一致,进水腔(3)的上端面为弧形向下过渡结构、下端水平布置并设有多个出水口(32);
进水管(31)为多个,并前后并列设置;
所述进水腔(3)上设有加压组件(33),所述加压组件(33)包括气嘴,气嘴通过软管与澄清池(1)外侧的气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5)环形罩设在澄清池(1)的上部外侧、底部低于澄清池(1)的上端面、下端设有排水管(5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51)与收集池(61)连接,收集池(61)的一端通过水泵(62)将水传输至喷嘴(63),喷嘴(63)固定在絮凝池(2)上并与进水腔(3)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池(2)内设有流量感应器(64),流量感应器(64)位于喷嘴(63)下方,并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控制喷嘴(63)的喷射角度、以及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组件包括驱动电机(41)和与驱动电机(41)输出端固定连接的刮刀(42),所述刮刀(42)贴设在澄清池(1)的底部。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的 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将投加混凝剂的原水从进水管(31)流入进水腔(3)内,原水再从进水腔(3)上的出水口(32)流出,并与U形的絮凝池(2)内壁成0-30°夹角流入其内,原水在自身重力以及水压作用下,在絮凝池(2)内碰撞,形成细小、轻松、不易下沉的絮凝体;
随着絮凝池(2)内原水的增多,并且在水流作用下,原水在U型结构的絮凝池(2)内不断逆时针翻转循环,形成的絮凝体依靠水力条件促使水中脱稳颗粒连续“碰撞”聚集,形成密实度大的絮凝体;
b.当U型絮凝池(2)被水流填满时,原水中密实度大的絮凝体随水流溢入到外部的澄清池(1)中,并依靠自身重力逐渐沉到澄清池(1)底部形成泥渣区,随后从絮凝池(2)内溢出絮凝体通过下沉和泥渣颗粒碰撞,发生凝聚和吸附,使得澄清池(1)内出现下层为泥渣区、上层为清水区的分层现象;
c.絮凝池(2)中水位与澄清池(1)水位相同并一起涨高,絮凝池(2)内的原水在逆时针循环水流作用下仍不断絮凝,并补充至外部澄清池(1)中,清水区的清水从集水槽(5)中流出,完成清水的收集;启动澄清池(1)底部的排泥组件,驱动电机(41)带动刮刀(42)将泥渣区结块的絮凝体从排泥口(11)出排出至泥渣浓缩室,完成絮凝体的收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049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一体化天线组件及天线阵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