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垃圾渗滤液亚硝液结合硫氧化反硝化菌回喷的原位除臭脱氮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99715.6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36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吕慧;彭立宇;梁慧宇;孙连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B09B3/00;B09B5/00;C02F101/16;C02F103/06;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创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7 | 代理人: | 高冰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渗滤 液亚硝液 结合 氧化 硝化 菌回喷 原位 除臭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亚硝液结合硫氧化反硝化菌回喷的原位除臭脱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收集垃圾体渗滤液,将渗透液经亚硝化后产生的亚硝化液;S2.将步骤S1得到的亚硝化液与硫氧化反硝化菌混合得到混合液;S3.将步骤S3得到的混合液喷淋至步骤S1的垃圾体上。本发明方法工艺运行简单且易于操作,工程耗费低廉。添加硫氧化反硝化菌,在原位脱氮的基础上实现了硫的去除,减少了硫化氢的产生,并且本发明装置结构简单且易于操作,试验操作方便,可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进行取样分析,而不容易产生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亚硝液结合硫氧化反硝化菌回喷的原位除臭脱氮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我国广泛采用的厌氧填埋场中,产生的过量渗滤液往往超出填埋场自身处理能力,富含氨氮及其它污染物质的渗滤液对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的环境问题时常发生。其中的垃圾渗滤液的高浓度氨氮也因处理困难、氨气释放等逐渐成为业界焦点,并广为诟病。
基于高氨氮渗滤液的原位脱氮技术近年来多有报导及实践,主要形成了以下四种技术:渗滤液原位回灌、通风好氧填埋技术、准好氧填埋及生物反应器技术。(1)渗滤液原位回灌技术:该技术因易于操作、利于垃圾填埋快速稳定化进程而成为最早被大量研究的原位脱氮技术。该技术基于垃圾覆土层及垃圾体本身高微生物含量的“生物滤床”特性,抽取底层渗滤液重新回灌在垃圾覆土层,使渗滤液再次加入填埋场稳定化进程中。渗滤液原位回灌造价低廉、脱碳效果好、工程实施简便。但全过程厌氧造成了渗滤液的硝化无法实现,进而仍旧无法解决高浓度氨氮的问题。(2)通风好氧填埋技术:通风好氧填埋是由鼓风机直接对填埋场覆土层及垃圾体内部供氧来实现。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同步脱除渗滤液中的NH4+,效果显著。但垃圾体自身原位硝化反硝化难以反应彻底,NH4+、NO3-、NO2-的多种氮素残留使得后续处理难度较高。(3)准好氧填埋技术:此技术基于渗滤液在收集管中的不满流设计,利用垃圾体发酵过程中内外温差使外部氧气自然流入垃圾体,加速填埋场稳定化。准好氧填埋与通风好氧填埋技术机理相似,同样具有脱氮、除臭的作用,但仍然难以彻底脱氮。(4)生物反应器技术:将渗滤液处理、回灌按照好氧硝化、厌氧反硝化的特性将渗滤液原位分段脱氮,即生物反应器。在国内外已有广泛实践。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1)垃圾体在垂直方向上分段曝气,使垃圾体形成好氧、厌氧两段,在回灌过程中即可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2)垃圾体内厌氧反硝化,体外硝化回灌技术。原有技术基于垃圾体外渗滤液硝化,体内反硝化实现,而渗滤液的垃圾体外硝化,体内反硝化技术具有能耗大、运行成本高的缺点。而如何解决渗滤液在垃圾体外硝化的能耗,体内反硝化时利用垃圾体作为碳源需求量大的问题,将是今后研究中的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亚硝液结合硫氧化反硝化菌回喷的原位除臭脱氮方法。
本发明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一种垃圾渗滤液亚硝液结合硫氧化反硝化菌回喷的原位除臭脱氮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垃圾渗滤液亚硝液结合硫氧化反硝化菌回喷的原位除臭脱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收集垃圾体渗滤液,将渗透液经亚硝化后产生的亚硝化液;
S2.将步骤S1得到的亚硝化液与硫氧化反硝化菌混合得到混合液;
S3.将步骤S3得到的混合液喷淋至步骤S1的垃圾体上。
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渗透液经过限制性曝气进行亚硝化。
优选地,所述限制性曝气时,溶解氧含量为1~1.5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97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