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炉灶高效燃烧的可吸附颗粒物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99165.8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9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张雪研;谢心洛;赵天舸;李琪;杨一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8/108 | 分类号: | F24F8/108;F24F13/28;F24F11/89;F24F11/88;F23L5/02;F24F110/64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隋秀文;温福雪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炉灶 高效 燃烧 吸附 颗粒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炉灶高效燃烧的可吸附颗粒物装置,属于生物质能利用和建筑节能技术领域。本发明主要以室内热环境及空气品质实时数据和行业标准为程序设计依据,利用实时室内环境监测系统及编纂自动控制程序,进而控制风扇开闭及风速使燃料燃烧充分,并对溢出的烟气进行颗粒物吸附,达到保障人体健康的目的。本发明具有成本低廉、结构简单能够灵活地与各种形式的炉灶相结合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能源应用与建筑节能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促进炉灶高效 燃烧的可吸附颗粒物装置,通过自控箱调节的风扇的温控联动装置。
背景技术
室内有害气体及颗粒物更容易在农宅内积聚;而整个冬季比较漫长,加上 长期未解决的雾霾和风沙侵害,室内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大部分农村住宅布局 不易于空气流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也是室内污染源之一。发现室内空 气环境确实存在问题:室内空气环境很难达到标准要求水平,室内可吸入颗粒 物浓度严重超出国家行业标准限值的3倍,严重危及居民生活质量及健康。
经检索发现:申请号201520104653.4公开了一种通用型土暖气锅炉室内调 温控制箱,包括:面板、排烟通道、箱体、烟囱感温探头A、烟囱感温探头B 和引风机,能有效防止锅炉炉膛内死火,有效控制烟囱温度,并能最大限度降 低烟囱的能量排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户用可促进炉灶高效燃烧燃料且可吸附PM2.5的 低耗能自动装置,其主要通过农宅室内空间温度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实时监测 值及评价等级要求编纂自动控制程序,进而控制风扇开闭及风速使燃料燃烧充 分,并对溢出的烟气进行颗粒物吸附,保障人体健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促进炉灶高效燃烧的可吸附颗粒物装置,包括箱体5和填料管6;所述 的箱体5为前端和后端均开口的箱体结构;箱体5的前端设置多个等间隔布置 的前置栏杆1,作为空气入口;箱体5的尾端通过合页7与填料管6的一端连接, 并通过卡扣17进行紧固,填料管6另一端与炉灶相连,在填料时,打开卡扣17 从而打开箱体5,将燃料填入填料管6,燃料燃烧时将箱体5合上,卡扣17卡 上。
所述的箱体5内设有抽拉式滤网2、风扇3和自控箱4,抽拉式滤网2位于 前置栏杆1后方,所述的自控箱4用于控制风扇3,自控箱4和风扇3位于抽拉 式滤网2后方。
所述的风扇3包括风机外壳11和置于风机外壳11内部的风机9和风机叶 片10;风机外壳11上设有自控箱连接口8,通过自控箱连接口8将风机9和自 控箱4中的线路板14连接。
所述的自控箱4包括自控箱体12以及布置在自控箱体12内的程序板13、 线路板14、感温探头15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监测探头16;所述的线路板14、 感温探头15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监测探头16均与程序板13相连;感温探头15 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监测探头16的前端位于自控箱体12外,同时实现对室内 热环境及空气品质的实时监测;感温探头15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监测探头16 将测量的数据传输到程序板13,数据处理后经过线路板14传递至风机9,以调 节风扇3开启的时间和转速。
所述的抽拉式滤网2为蜂窝网状通道结构,其上涂有可吸附性涂料。
所述的可吸附性涂料的成分和质量分数如下:0.1-0.3%吸附剂、0.1-0.2%微 纳米级永磁粉、1-3%分散剂、2-10%粉末涂料、0.02-0.05%氧化铈和30-50%丙 烯酸酯,其余为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解决了农村住宅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过高的 问题,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有效降低,极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住宅室内的空 气品质;本发明具有低成本、结构简单、能够灵活地与各种形式的建筑相结合 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推广。本发明的实施对于改善采暖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 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装置安装于炉灶上右视剖面图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91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蜂窝铝复合板及其制造设备
- 下一篇:一种转播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