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胸腔引流管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98661.1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2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志国 |
主分类号: | A61M25/14 | 分类号: | A61M2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李青 |
地址: | 246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胸腔 引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胸腔引流管,包括引导管;所述引导管的一端设有塑料胶管,所述塑料胶管内壁固连有注药管,所述塑料胶管套在引导管外侧,所述塑料胶管与引导管固连,所述注药管与引导管固连,所述注药管一端从塑料胶管内部伸出并设有肝素帽,所述注药管另一端与塑料胶管的端部平齐,所述引导管与注药管配合使塑料胶管内部密封。本发明通过设置独立注药管,既可以将患者胸腔内积液、气体等引流出体外,也可以快速有效地将药物注射进胸腔,避免药物在胸腔引流管内残留,工作可靠,操作简单方便,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胸腔引流管。
背景技术
临床上大量胸腔积液(包括脓胸)及气胸的患者不在少数,往往会引起咳嗽、发热、胸闷或呼吸困难等一系列不适症状,对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传统上,临床医生在遇到大量胸腔积液、脓胸或者气胸的患者,大多是予以留置胸腔引流管,引流出胸腔积液(或脓液)、气体等,以缓解患者的呼吸道或中毒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往往需要向胸腔注药(包括抗菌素,粘连剂,生物制剂,化疗药等),但是传统的引流管,尤其是粗的引流管(直径在8mm),管口直径大,药物很难直接注射到胸腔,大多数药物潴留在引流管内,给临床医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胸腔引流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胸腔引流管:包括引导管;所述引导管的一端设有塑料胶管,所述塑料胶管内壁固连有注药管,所述塑料胶管套在引导管外侧,所述塑料胶管与引导管固连,所述注药管与引导管固连,所述注药管一端从塑料胶管内部伸出并设有肝素帽,所述注药管另一端与塑料胶管的端部平齐,所述引导管与注药管配合使塑料胶管内部密封。
作为改进,所述引导管、塑料胶管、注药管均采用柔软透明塑料。
作为改进,所述注药管内径小于引导管内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设置独立注药管,既可以将患者胸腔内积液、气体等引流出体外,也可以快速有效地将药物注射进胸腔,避免药物在胸腔引流管内残留,工作可靠,操作简单方便,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胸腔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引导管,2、塑料胶管,3、注药管,4、肝素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种胸腔引流管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结合附图1,一种胸腔引流管,包括引导管1;所述引导管1的一端设有塑料胶管2,所述塑料胶管2内壁固连有注药管3,所述塑料胶管2套在引导管1外侧,所述塑料胶管2与引导管1固连,所述注药管3与引导管1固连,所述注药管3一端从塑料胶管2内部伸出并设有肝素帽4,所述注药管3另一端与塑料胶管2的端部平齐,所述引导管1与注药管3配合使塑料胶管2内部密封。
所述引导管1、塑料胶管2、注药管3均采用柔软透明塑料。
所述注药管3内径小于引导管1内径。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通过引导管1将胸腔引流管置入胸腔,待胸腔积液或气胸部分引流后,患者需要行胸腔注药,可夹闭引导管1远端,打开肝素帽4,通过注药管3伸出端将药物注入注药管3,最终在注射器压力作用下,将药物从注药管3注射进胸腔,达到胸膜粘连固定,抗感染等。
本发明胸腔引流管主要是针对大量胸腔积液、脓胸或者气胸患者,需要留置大口径直径8mm胸腔引流管,效果佳。
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志国,未经王志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86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实用性强的汽车扶手箱
- 下一篇:薄壁保护套壳体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