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耳机及其耳机的出入耳检测方法、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97803.2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58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童伟峰;张亮;徐明亮;李倩;朱志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恒玄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29/00 | 分类号: | H04R29/00;H04R3/00;H04R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夏东栋 |
地址: | 10008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耳机 及其 入耳 检测 方法 存储 介质 | ||
本公开涉及一种耳机及其耳机的出入耳检测方法、存储介质。所述耳机包括扬声器、麦克风以及处理器;其中,所述扬声器,被配置为播放超声波信号;所述麦克风,被配置为对所播放的超声波信号进行采集;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采集到的超声波信号来确定耳机的状态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在所述耳机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利用超声波以外的信号执行所述耳机的出入耳检测。通过利用超声波检测耳机的状态是否发生变化,在耳机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再利用次声波进行耳机的出入耳检测,减少了耳机的出入耳检测的出错率,降低了耳机的电量消耗,兼顾功耗、准确度和时效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耳机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耳机及其耳机的出入耳检测方法、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耳机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传统的有线耳机通过导线连接各类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但是传统的有线耳机会限制佩戴者的行动,在运动场合使用十分不便,同时,耳机线的缠绕、拉扯以及听诊器效应都会影响用户实际的使用体验。普通蓝牙耳机虽然取消了耳机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连线,但是在左右耳之间仍然存在连线,对佩戴者的使用仍然存在一定限制,因此,真无线耳机应运而生。
真无线耳机通常在用户进行使用时会根据当前的佩戴情况自动实现开关机或者音乐播放等,因此无线耳机需要对用户当前的佩戴情况进行准确的检测。现有技术中,常通过耳机自带的扬声器播放特定音频信号,再基于特定音频信号从扬声器到耳内麦克风的传输路径的传递函数或耳内麦克风所接收到的音频信号的参数进行耳机是否佩戴在用户耳内的判定,因此需要持续进行特定音频信号的播放、采集和出入耳检测,进而增大了耳机出入耳检测的出错率和耳机的电量消耗。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及其耳机的出入耳检测方法、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持续进行特定音频信号的播放、采集和出入耳检测而造成的耳机出入耳检测的出错率和耳机的电量消耗较大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耳机,所述耳机包括扬声器、麦克风以及处理器;其中,所述扬声器,被配置为播放超声波信号;所述麦克风,被配置为对所播放的超声波信号进行采集;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采集到的超声波信号来确定耳机的状态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在所述耳机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利用超声波以外的信号执行所述耳机的出入耳检测。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提供一种耳机的出入耳检测方法,所述出入耳检测方法包括:由扬声器播放超声波信号;由麦克风对所播放的超声波信号进行采集;基于采集到的超声波信号来确定耳机的状态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在所述耳机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利用超声波以外的信号执行所述耳机的出入耳检测。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上述的耳机的出入耳检测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麦克风采集到的超声波信号来确定耳机的状态是否发生变化,在耳机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再由扬声器播放次声波信号的方式进行耳机的出入耳检测,使得耳机的出入耳检测只需要偶尔被使用,减少了耳机的出入耳检测的出错率,使用超声波信号来检测耳机状态变化,不易受到环境的低频干扰,可以间歇性地反复工作,播放、采集及检测的时间更短,进而降低耳机的电量消耗,兼顾功耗、准确度和时效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a)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利用超声波信号检测的耳机的状态变化的示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恒玄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恒玄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78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密性检测设备及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流体自动增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