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鲶鱼标记放流效果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96891.4 | 申请日: | 2021-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813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蒋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Q1/686;C12N15/11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刘娜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鲶鱼 标记 效果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鲶鱼标记放流效果评价方法,具体为:将放流的鲶鱼分为大个体鲶鱼和小个体鲶鱼,并在大个体鲶鱼的腹腔内植入微卫星标,在小个体鲶鱼的背鳍上固定外挂标;对被放流的鲶鱼进行剪鳍条采样并且记录鲶鱼的信息;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鉴定每个鲶鱼的遗传信息,统计每条被放流鲶鱼的等位基因并构建样本遗传档案;对鲶鱼进行放流后,在河流定点位置放置卫星信号接收器,收集卫星标信号,确定放流鲶鱼活动范围,在捕捞期回捕放流区域内的鲶鱼;对回捕的个体进行识别,统计回捕鲶鱼中的放流个体的数量。该方法可以有效鉴定放流水域内被放流的鲶鱼在该水域中鲶鱼的占比,进而对鲶鱼的放流效果进行评价,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增殖放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鲶鱼标记放流效果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增加,鱼类生活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鱼类的种类和数量急剧下降。增殖放流就是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的活动。通过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因为水生物资源在逐年下降,有的资源甚至很少或者没有了,通过增殖放流,人工补充这些生物资源到水里去,这样就增加了资源,改善了生物的种群结构,同时也能够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对于有些濒危的物种来说,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可以增加它的数量,起到了对这些濒危物种的保护作用。
鲶鱼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但是随着水资源的破坏,鲶鱼的数量和大小也逐渐减少。对鲶鱼进行人工放流也迫在眉睫。但是对鲶鱼放流能起到多大效果,目前未见报道,亟待一种有效评价鲶鱼人工放流效果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鲶鱼标记放流效果评价方法,提高了鲶鱼的增殖放流效率。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鲶鱼标记放流效果评价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打标;本方法把放流的鲶鱼分为两组,大于10公斤的分为一组,小于10公斤的分为一组。大个体鲶鱼在腹腔内植入卫星标,小个体鲶鱼的背鳍上固定外挂标;
步骤2,采集样本;对每年被放流的鲶鱼进行剪鳍条采样并且记录好鲶鱼的年龄、体重大小、形态等,以便以后对鲶鱼野外生长进行了解;
步骤3:构建样本遗传档案;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鉴定每个鲶鱼的遗传信息,统计每条被放流鲶鱼的等位基因并构建样本遗传档案;以后每年进行鲶鱼人工增殖放流前都要把被放流的鲶鱼遗传信息补充到样本遗传档案内;
步骤4,回捕放流群体;对鲶鱼进行放流后,在河流定点位置放置卫星信号接收器,收集卫星标信号,确定放流鲶鱼活动范围,在捕捞期回捕放流区域内的鲶鱼;
步骤5,对回捕的个体进行识别,统计出回捕的鲶鱼中有多少为放流个体。具体统计方法为查看背鳍是否有外挂标,并且检查鱼的腹部是否有放置卫星标时留下的刀口和缝合的痕迹。如果两者皆没有,则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被回捕的鲶鱼进行个体鉴定。计算其中的被放流的个体在回捕群体中的比例,计算回捕率的公式为:(回捕样品中的放流群体数量/回捕样品总数量)%,回捕率越大,说明增殖放流效果越好,从而估算鲶鱼增殖放流对长江内所有鲶鱼生态量的贡献,进而确定鲶鱼增殖放流的效果。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步骤3中,构建样本遗传档案,具体为:
步骤3.1,取所有放流鲶鱼鳍条样品,提取鲶鱼样品DNA,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组成5组双重PCR对鲶鱼样品进行PCR扩增;得到PCR扩增产物;
步骤3.2,将PCR扩增产物在体积百分数为10%的聚丙烯酰胺胶上进行电泳分离,根据分离结果统计PCR扩增产物的基因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68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