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录井气测数据自动解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96625.1 | 申请日: | 2021-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99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赵磊;尹平;郁万里;邢会民;李建珍;李金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50/02 | 分类号: | G06Q50/02;G06F17/11;G06F17/14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毛光军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录井气测 数据 自动 解析 方法 | ||
1.一种录井气测数据自动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根据待解释段所在层位在该地质区域内钻遇气测显示段跨度的情况,将常见的显示段长分为若干类型,并统计对应类型出现的概率,由此判断最有可能出现的显示窗范围,确定下一步功率谱计算选取数据的初始值;
步骤2、根据初始值,选择进行傅立叶变换的井段先进行傅立叶变换再进行傅立叶逆变换,得到傅立叶逆变换后的气测数据;
步骤3、将变换后的气测数据与原始气测数据对比,并建立关系式,得出与原始气测值相同量纲的气测推算数据;
步骤4、计算气测推算数据,得到待解释段各深度点的气测解析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录井气测数据自动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具体如下:
设di为某井某地层待解释段邻井的通常显示段厚度,Pi为对应井对应区域和对应层位发生某类段长的气测显示的概率,显示窗D应为根据邻井气测显示井段长度期望值E(d)确定:
以此作为初始步长进行显示井段长度的判定和分析的步长,以此步长在待解释段移动选取待解释段的有效限时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录井气测数据自动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根据计算的初始值,从待解释段第一个深度点开始选择进行傅立叶变换的井段,并根据傅立叶变换的要求,将变换处理数据调整到2的整数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傅立叶变换,经变换后去掉频率值大于0.125高频噪音数据,并运用傅立叶逆变换恢复到时间深度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录井气测数据自动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设待处理录井气测参数构成时间序列Xt,其中,t=1,2,3,…,D,设D=2h+y,且y系上述表达式中列举的最小值,当y=0时,直接对上述气测参数序列留用,当y<0时,则补充y个0值到参数序列,当y>0时,则去掉y个已有数据点,综上,将待处理录井气测参数调整至m=2h个数据点;
随后对数据进行去趋势化,即
Xt′=Xt-Xt-1
随后进行去中心化处理,
X‘’t=Xt′-μx
其中,μx为该选取井段对应Xt′的平均值;
完成数据准备的录井气测数据数组X‘’t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相应的复数序列:
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复数序列为:
y=aj+ibj
通过计算该复数序列的模,得到功率数据,并与对应的频率数据,以频率作为x轴,功率数据作为y轴,形成功率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录井气测数据自动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设定钻杆长度范围(Ta,Tb)作为单根后效峰的特征周期,反算对应的频率区间(fa,fb),去除钻杆长度特征频率区间(fa,fb)更高频的信号,由于钻杆长度通常介于8至10米之间,反算其特征频率则为(0.10,0.125),因此,须去掉频率大于0.125的高频数据,并运用傅立叶逆变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录井气测数据自动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经傅立叶变换和逆变换后气测数据成为无量纲数据,将无量纲数据对比原始气测数据,并建立关系式,求得与原始气测值相同量纲的气测推算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录井气测数据自动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傅立叶逆变换得到的数据序列包含数据个数为2的整数倍,将该数据序列一分为二,前一半数据称作前半支,第二部分称作后半支,前半支、后半支经逆变换处理得到的数据与原始气测数据的数据容量,即数据点个数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662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