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拓扑学的动态调湿控温立体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96623.2 | 申请日: | 2021-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18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萍;袁鲁宁;张冰洁;张宇婷;姚晓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4B1/10 | 分类号: | D04B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3 | 代理人: | 魏峯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拓扑学 动态 调湿控温 立体 针织物 及其 编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拓扑学的动态调湿控温立体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该针织物采用提花工艺对织物进行局部拉伸与压褶以形成褶皱片状结构(1),所述褶皱片状结构(1)包含面层和里层,所述里层在人体与所述褶皱片状结构(1)之间形成内部空气通道(4),所述褶皱片状结构(1)之间在面层形成凹槽及外部空气通道(5),所述人体、内部空气通道(4)、外部空气通道(5)和环境形成动态调湿控温区域(2),所述动态调湿控温区域(2)具有若干单独的控温单元(3)。该织物具有较好的调湿控温能力和拉伸回复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针织面料及其编织方法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拓扑学的动态调湿控温立体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针织面料的功能性在不断提高,实现其功能性的技术也在不断涌现,针织面料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发展。对于冬季运动保暖内衣来说,织物的调湿控温能力要求更高,但传统的功能性针织面料常通过原材料的固有属性来体现。由于没有丰富的针织结构,无法形成面料的拉伸与压褶以提高其功能性。
拓扑学为数学领域的一大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时还能保持不变的相关特性。它只考虑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而不考虑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在拓扑学里,重要的拓扑性质包括连通性与紧致性。较少学者尝试用拓扑学知识解决纺织上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拓扑学的动态调湿控温立体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针织织物保暖和排汗性不够的缺陷。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拓扑学的动态调湿控温立体针织物,采用单面提花工艺对织物进行局部拉伸与压褶以形成褶皱片状结构,所述褶皱片状结构包含面层和里层,所述里层在人体与所述褶皱片状结构之间形成内部空气通道,所述褶皱片状结构之间由于面层的拉伸与里层的压褶在远离人体的一面形成凹槽及外部空气通道(促进织物横向的空气循环),所述人体、内部空气通道、外部空气通道和环境形成动态调湿控温区域,所述动态调湿控温区域具有若干单独的控温单元,所述控温单元包含于所述褶皱片状结构中并由侧向分离组织彼此隔开,所述控温单元按线圈横列与纵行方向错位排列,形成可重复使用的拓扑几何形态,便于面料的织造与编织图的调取,所述控温单元中含有汗滴的收集区域。
优选地,上述立体针织物中,所述侧向分离组织与控温单元通过控温单元的周围区域相互连接,内部空气通道通过所述侧向分离组织彼此连接,所述外部空气通道通过所述侧向分离组织彼此相互弥补,使得控温单元垂直于身体轴向覆盖。
更优选地,上述立体针织物中,人体皮肤与褶皱片状结构的里层接触,根据控温单元的排列形式构成皮肤与织物里层形成的网状结构。控温单元排列方式形成了线圈的排列形式,里层线圈形成网状结构。
优选地,上述立体针织物中,所述侧向分离组织位于两控温单元之间,起到线圈过渡与分隔相邻控温单元的作用。
优选地,上述立体针织物中,所述控温单元的形态不规则(织物局部拉伸与压褶使控温单元形态不规则),呈中间窄两边宽的多边形,多边形中间为张力区域,张力区域为持圈不编织时针勾上的线圈经拉伸构成。
优选地,上述立体针织物中,所述控温单元的错位排列方式包括:纵向错位排列、斜向错位排列、V字错位排列或Y字错位排列。
更优选地,上述立体针织物中,所述纵向错位排列为:相同大小的控温单元沿纵向错位排列。
更优选地,上述立体针织物中,所述斜向错位排列为:每3个相同大小的控温单元为一组斜向排列形成错位。
更优选地,上述立体针织物中,所述V字错位排列为:每2个小的控温单元与1个大的控温单元为一组斜向排列形成错位,每编织3组改变倾斜方向,使得交界处形成V字。
更优选地,上述立体针织物中,所述Y字错位排列为:每4个小的控温单元与5个大的控温单元为一组形成Y字,并沿纵向错位排列和重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66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