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种子萌发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495100.6 | 申请日: | 2021-05-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162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 发明(设计)人: | 姚东伟;李子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 主分类号: | A01C1/02 | 分类号: | A01C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董大媛 |
| 地址: | 2011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种子 萌发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种子萌发方法,属于种子萌发技术领域,种子萌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第一种子和第二种子混合获得混合种子;2)对步骤1)所述的混合种子进行预湿获得预湿后的种子;3)培养步骤2)所述预湿后的种子2~3d后,筛分第一种子和第二种子;将筛分获得的第一种子回干至含水量为7%以下获得回干第一种子;4)继续培养筛分获得的第二种子2~3d后,回干所述第二种子至含水量为7%以下获得回干第二种子;所述第一种子为十字花科芸苔属种子;所述第二种子为茄果类种子和/或瓜类种子。本发明提供的种子萌发方法,能够同时实现2~3类种子的萌发,成本低、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种子萌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种子萌发方法。
背景技术
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为促进种子发芽成苗,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是生产上的首要环节。1973年英国的Heydecker使用渗透剂,通过一定的温度、时间处理种子,然后将种子干燥,发现处理后的种子在较低温度下可以在短时间内整齐发芽(郑光华,徐本美,顾增辉.PEG“引发”种子的效果[J].植物学报,1985,27(3):329-333;胡晋.种子引发及其效应[J].种子,1998,17(2):33-35),这种种子处理方法(Seed Priming)在国内又被称为引发。种子引发是通过控制种子吸水,使其停留在吸胀第二阶段,进行预发芽生理生化代谢和细胞膜、细胞器修复,然后在胚根伸出前回干。种子引发能够显著缩短种子播种至出苗的时间,并且能使种子胚根伸出时间一致,种子引发的这些优势引起了研究者和生产者的兴趣。上世纪80年代末,种子引发技术开始进入了商业化应用,滚筒引发、基质引发、膜引发等专利技术相继的出现,使得种子引发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价值高的花卉和蔬菜种子。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对引发技术开展了研究工作,目前已有多项有关种子引发技术的专利申请,专利CN101411329A公开了一种烟草种子引发剂;专利CN1190123C公开了一种提高种子活力的固体引发方法;专利CN100420381C公开了一种种子引发剂。
国内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PEG渗透引发和固体基质引发,渗透引发存在PEG溶液粘稠,种子清洗干燥不方便的缺点。沙子、蛭石固体基质引发存在基质容易和部分种子粘连、不易分离的问题。并且现有的种子萌发方法一次只能处理一种种子,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种子萌发方法,所述方法能够同时实现2~3类种子的萌发。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种子萌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第一种子和第二种子混合获得混合种子;
2)对步骤1)所述的混合种子进行预湿获得预湿后的种子;
3)培养步骤2)所述预湿后的种子2~3d后,筛分第一种子和第二种子;将筛分获得的第一种子回干至含水量为5%~7%获得回干第一种子;
4)继续培养筛分获得的第二种子2~3d后,回干所述第二种子至含水量为5%~7%获得回干第二种子;
所述第一种子为十字花科芸苔属种子;
所述第二种子为茄果类种子和/或瓜类种子。
优选的,当所述第二种子为茄果类种子或瓜类种子时,所述第一种子和第二种子的质量比为(2~4):1。
优选的,当所述第二种子为茄果类种子和瓜类种子时,所述第一种子和第二种子的质量比为(0.5~1.5):(0.5~1.5);所述茄果类种子和瓜类种子的质量比为(1~2):(1~2)。
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预湿用水进行,所述水的用量为混合种子质量的30%~60%。
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培养的温度为10~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未经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51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