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公共楼宇虚拟电厂分级参与电网柔性调峰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93941.3 | 申请日: | 2021-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3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陈黎来;杨婷;谢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能联汇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创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7 | 代理人: | 林霞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公共 楼宇 虚拟 电厂 分级 参与 电网 柔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公共楼宇虚拟电厂分级参与电网柔性调峰的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参与调峰自主决策、步骤2、确定响应等级及步骤3、执行响应操作;本发明从公共楼宇用户需求侧出发,提出由公共楼宇用户自主的、主动的做出参与电网柔性调峰的决策,并给出了决策依据,可以更好的激发和调动公共楼宇用户灵活参与电网互动的积极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虚拟电厂参与智能电网调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公共楼宇虚拟电厂分级参与电网柔性调峰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虚拟电厂成为一种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接入电网的区域性多能源聚合模式。虚拟电厂的提出是为了整合各种分布式能源,包括分布式电源、可控负荷和储能装置等。其基本概念是通过分布式电力管理系统将电网中分布式电源、可控负荷和储能装置聚合成一个虚拟的可控集合体,参与电网的运行和调度,协调智能电网与分布式电源间的矛盾,充分挖掘分布式能源为电网和用户所带来的价值和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以北京市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其建筑楼宇的负荷占比超过最大负荷的60%以上。传统楼宇内部供电系统复杂,用能设备多样,楼宇负荷在跟电网互动时的精细化调控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电网调峰调频压力和负荷峰谷差与日俱增。然而以冰蓄冷、蓄热装置、热水器以及中央空调等为代表的典型公共建筑楼宇负荷,具备低成本虚拟储能单元的运行特点,可以作为公共建筑楼宇中的虚拟电厂设备。加之新能源发电单元与各种电化学储能设备的接入,使得公共楼宇成为了既分散又灵活的虚拟电厂聚合模式,为了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的号召,亟待挖掘楼宇内部的节能潜力。
对比文件1(专利申请号为201710253250.X)公开了一种大型建筑物负荷集群的分层分级电网调控方法,给出了电网调度端到配网片区调度端,再到建筑物集群的三级调控的结构,其本质与目前电网调度的分层结构基本一致,仅针对建筑的应用场景增加了建筑物集群这一层级,并且对比文件1仅从电网刚性调度的需求出发进行研究。
对比文件2(专利申请号为202010096705.3)公开了一种基于虚拟电厂参与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方法和系统,提出了以分布式发电消纳率最大、用户舒适度水平最大和综合能源系统碳排放量最小为目标综合能源系统优化方法,并给出了综合能源优化模型和目标函数,然而未述及虚拟电厂参与综合能源系统调度分层分级结构,且其应用场景也并未精确下沉至公共建筑楼宇场景。
综上所述,公共楼宇可调用电资源采集精准度不高,虚拟电厂资源控制精细化水平不足,公共楼宇虚拟电厂模型、调节曲线、调控策略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大都从电网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公共楼宇负荷刚性参与电网调度的策略,鲜有从用户侧需求出发精确提出公共楼宇用户主动参与电网柔性调峰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共楼宇虚拟电厂分级参与电网柔性调峰的方法,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针对公共楼宇虚拟电厂应用场景,从公共楼宇用户侧需求出发,包括用户舒适度与用户收益,结合公共楼宇典型虚拟电厂设备的特点,提出一种公共楼宇虚拟电厂分级参与电网柔性调峰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公共楼宇虚拟电厂分级参与电网柔性调峰的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参与调峰自主决策;
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以下细分步骤:
步骤1.1、楼宇综合控制中心检测是否收到区域调峰中心指令,若没收到指令,则执行步骤1.2、若收到指令,则执行步骤1.3;
步骤1.2、楼宇综合控制中心继续等待调峰中心指令,继续执行步骤1.1。
步骤1.3、楼宇综合控制中心做出参与调峰自主决策,若决定参与调峰调度则执行步骤2.1、若决定不参与调峰调度,则执行步骤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能联汇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能联汇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39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