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井井筒疏通效果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88982.3 | 申请日: | 202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32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庆;黄锟;彭建云;曾努;凌涛;滕起;袁泽波;庹维志;滕茂;兰美丽;刘春容;陈德飞;鲁慧;景宏涛;冯觉勇;钟婷;吴红军;刘己全;钟诚;孙涛;魏军会;王方智;徐明军;刘汉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7/00 | 分类号: | E21B37/00;E21B49/00;G06F30/2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范巍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井 井筒 疏通 效果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气井井筒疏通效果评价方法,对单井基础模型进行模拟,在模拟的过程中对井筒堵塞指数进行调控,获取井筒堵塞指数下油压和产量的关系,然后结合井筒疏通作业前后实际的油压和产量关系,并以实际油压与产量的关系为目标值,构建系数矩阵方程组,得到疏通前后的权重系数,对两个权重系数进行比较,确定井筒疏通作业的效果,该方法可以量化评估井筒疏通作业效果,为评价井筒疏通作业效果提供了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气井井筒疏通效果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气井在生产过程中,正常情况下因地层压力逐渐衰竭、油压和产量呈现平稳下降趋势。但实际上,受生产制度调整油压和产量会出现频繁波动,严重时则会急剧下降,一般会进行井筒疏通作业,清除井筒内的砂、蜡、垢。
但是如何评价疏通效果,目前仅依靠对比疏通前后单井油压、产量大小,简单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判断依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井井筒疏通效果评价方法,实现对气井的疏通效果进行定性分析。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气井井筒疏通效果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井筒疏通作业前和作业后各自的油压和产量,得到作业前和作业后油压和产量的关系;
步骤2,构建单井基础模型并进行单相流模拟,生成井筒堵塞指数对油压和产量影响的数据点集;
步骤3、根据数据点集拟合得到井筒堵塞指数影响下的油压和产量的关系;
步骤4、分别以步骤1得到的疏通作业前和作业后油压和产量的关系为目标,并结合井筒堵塞指数下的油压与产量数学关系,计算疏通前后的权重系数;
步骤5、根据井筒疏通作业前后的两个权重系数评价疏通效果。
优选的,步骤1中采用回归拟合的方式对油压和产量进行拟合,得到油压和产量的关系。
优选的,步骤2中单井基础模型涵盖井底、井筒和井口,储层中的石油经过井底进入到井筒中,然后经过井筒自井口流出。
优选的,步骤2中采用pipesim、pipephase、pipeline或studio构建单井基础模型。
优选的,步骤2中对井筒堵塞指数进行调整,并进行单井基础模型模拟,生成井筒堵塞指数对油压和产量影响的数据点集。
优选的,步骤3中将数据点集进行拟合,生成井筒堵塞指数下的油压与产量数学关系式:
P=f(Q)
其中,f为函数,P和Q分别为井筒堵塞指数因素影响下的油压和产量。
优选的,步骤4中分别以P1’=f(Q1’)、P2’=f(Q2’)为目标值,分别形成P1’=f(Q1’)和P=Af(Q)的系数矩阵方程组,以及P2’=f(Q2’)P=Bf(Q)的系数矩阵方程组,对两个方程组求解后,得到疏通前后的权重系数。
优选的,步骤5中当疏通作业后的权重系数小于疏通作业前的权重系数,则表明疏通作业有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气井井筒疏通效果评价方法,对单井基础模型进行模拟,在模拟的过程中对井筒堵塞指数进行调控,获取井筒堵塞指数下油压和产量的关系,然后结合井筒疏通作业前后实际的油压和产量关系,并以实际油压与产量的关系为目标值,构建系数矩阵方程组,得到疏通前后的权重系数,对两个权重系数进行比较,确定井筒疏通作业的效果,该方法可以量化评估井筒疏通作业效果,为评价井筒疏通作业效果提供了依据。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89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能源车辆动力电池容量预测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