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EF68小麦新品种选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79956.4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98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程魁 | 申请(专利权)人: | 程魁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A01G2/30;A01H4/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600 安徽省亳州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ef68 小麦 新品种 选育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EF68小麦新品种选育方法,包括将野生麦及EF68麦台强行催芽后放入0‑4度的低温催芽箱内进行生长,28‑37天后完成小麦的强制春化,此时小麦处于苗期,高2.5公分;野生麦种子发芽成苗,EF68麦苗经28‑37天培育,生长4节叶鞘露头后,将野生麦苗、EF68麦苗移入智能种苗生长室中,室内温度保持18‑31度之间,湿度为48‑86%,用专用消毒工具刀将野生麦从分蘖节处切断,保留野生麦分蘖节上部分作接穗,对麦的切断处消毒处理;用EF68苗做砧木,在麦苗第4叶鞘的中间部位,用1.6mm的消毒钢针钻出嫁接孔。EF68新品种抗性好,矮杆大穗、高产,从产量结构来看,EF68麦亩/穗数达30万,千粒重55.6g,亩产量650‑750公斤,本发明提供的育种方法不仅育种效率高,而且省时省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小麦选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EF68小麦新品种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单子叶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质燃料。
随着小麦常规育种水平不断深入,小麦新品种选育的区域性越来越明显,在本地生态区域内选择新品种,主要是选择能充分利用当地生态条件的品种,克服不利的生态因子,找到一种降低回交育种的工作量、缩短杂交育种年限的小麦育种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们提出一种EF68小麦新品种选育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EF68小麦新品种选育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EF68小麦新品种选育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一:将野生麦及EF68麦台强行催芽后放入0-4度的低温催芽箱内进行生长,28-37天后完成小麦的强制春化,此时小麦处于苗期,高2.5公分;
步骤二:野生麦种子发芽成苗,EF68麦苗经28-37天培育,生长4节叶鞘露头后,将野生麦苗、EF68麦苗移入智能种苗生长室中,室内温度保持18-31度之间,湿度为48-86%,用专用工具刀将野生麦从分蘖节处切断,保留野生麦分蘖节上部分作接穗,对麦的切断处消毒处理;
步骤三:用EF68苗做砧木,在麦苗第4叶鞘的中间部位,用1.6mm的钻头钻出嫁接孔,嫁接深度为野生麦杆直径1/2.5-1/2.2,对嫁接孔和周围部位全面消毒处理;
步骤四:将接穗插入嫁接孔中,用消过毒的胶带将做为钻木的EF68麦苗和接穗一同缠紧,随后移入灭菌处理过育苗箱中,奖接穗的野生麦苗种植于营养基里,覆盖至嫁接孔以上4.5-9.8mm,营养育芽箱要闭光,温度为18-26度,培养至28-38天;刚进入育芽箱时,对接穗的野生麦育苗进行喷水;用配制的好营养液、生长素及细胞分裂素进行叶面喷施,5-8天喷一次,喷施浓度为180-220ppm;
步骤五:野生麦、EF68麦两种作物开设共同生长后,移入智能种苗生长室中,模拟小麦后期生长期条件,室内温度为18-31度之间,湿度为48-86%,白天用自然光,夜晚用模拟光6-8小时,90天后野生麦苗EF68同时成熟,可以收获野麦、EF68种子;
步骤六:将获得EF68种子做为子一代种子,50%用大田种植;从中获取变异的植株,50%作为种子再次与EF68进行嫁接回交,获得子二代种子;
步骤七:将子二代种子的50%用于大田种植,从中获取变异的植株,50%作为种子,第三次与野生麦进行嫁接回交,获得子三代种子。
进一步地,所述试验分别开展播量和种植密度两因素比较试验,采用单因素随组排列设计,播期试验设3个水平,分别为9月26日、9月30日、10月15日,播种密度设3个水平,亩平均分别25万株、30万株、35万株,种植试验面积为15.5m2,试验要求以分种器分种、人工锄开沟、手溜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程魁,未经程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799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