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爆破片安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79832.6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95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孙强;刘泰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7/16 | 分类号: | F16K17/16;F16L55/052;F16L55/07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蒋斯琪 |
地址: | 610036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爆破 安全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爆破片安全装置,包括立式爆破片筒体和爆破片组件;爆破片组件包括爆破片和夹持器,夹持器将爆破片横向夹持固定,爆破片和夹持器通过压紧法兰安装于爆破片筒体的顶端;爆破片筒体的侧壁设置有气孔,筒体底部端口与设备管道通过连接法兰固定连通,爆破片呈向下凹陷的弧形结构。使用本发明时,根绝泄放介质的特性,选择对空排放,或通过泄放管排放到收集罐。使用本发明时,一旦设备管道内压力升高至爆破片压力要求,爆破片爆破,此时实现安全泄放;一旦管道内发生水锤时,在冲击波作用下,介质上下运动,形成动态平衡,通过气腔空间可有效地消除水锤效应,降低水锤危害,此时爆破片装置起水锤吸纳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上的水锤防护技术,特别是一种具有超压泄放功能和水锤吸纳功能的爆破片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在很多设备的液体管道中,会存在突然停电或者在阀门关闭太快时,由于压力液体流动惯性,会产生液体的冲击波,即产生水锤现象。
比如:电动水泵全电压起动时,在不到1s的时间内,即可从静止状态加速到额定转速,管道内的流量则从零增加到额定流量。由于流体具有动量和一定程度的可压缩性,所以,流量的急剧变化将在管道内引起压强过高或过低的冲击,以及出现“空化”现象。 压力的冲击将使管壁受力而产生噪声,犹如锤子敲击管子一般,即水锤效应。可见,这类冲击波来回产生的力,某些时候会很大,从而破坏阀门和/或水泵。
为满足系统超压泄放要求,同时避免水锤对系统的破坏,也会设计相应的防护结构,往往需要分别安装爆破片安全装置和水锤吸纳器,相应公开的技术方案:
例如,公开日为2020年1月21日,公开号为CN20997562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沉井式水锤防护设施,该设施包括有沉井、隔墙、进人孔、钢爬梯、倒U型钢管、支管、爆破片、空气阀、简易房屋。沉井内部被隔墙一分为二,隔墙的一侧安装有倒U型钢管,另一侧为水池。倒U型钢管的顶部安装有支管,支管上方安装有空气阀,支管管口安装有爆破片。当管道中出现正水锤压力导致压力过大时,爆破片爆破,泄放流量,降低管道中的压力,保证供水系统的安全运行。当供水管道中发生负水锤压力时以及因更换爆破片的间隙中空气进入支管时,空气阀用于进气和排气。本实用新型在不影响沉井原有功能的同时,可起到防护正负水锤压力的作用,且征地面积小,投资省,造价低,易安装。
再如,公开日为2021年3月12日,公开号为CN21268908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加强型水锤吸纳器,其结构包括吸纳器、加压阀和压力表,吸纳器顶端左侧锁接有加压阀,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吸纳机体内部设有双活塞,且在活塞之间设有气囊,使设备在单一活塞乃至双活塞损坏或者气舱泄压时仍旧能够右防水锤吸纳作用,且双活塞和气囊的三重组合,使设备对于水锤的抵消效果更强,更好的对管道和设施进行保护,通过在活塞一顶部设有敲击球和在维护盖设有敲击板,使设备出现泄压导致气舱压力不足情况时,因为活塞失去效果,活塞一在气囊生效前会被顶压至与维护盖相接,此时,敲击球会与敲击板触碰并发出敲击声响,使用户能够通过声音及时知晓设备压力不足情况,及时进行维护。
通过上述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现有爆破片安全装置不具备水锤吸纳功能,而水锤吸纳器也是单一起水锤吸纳作用,所以很多场合需同时安装上述这两种设备。
所以,需要设计一种具有超压泄放功能和水锤吸纳功能的爆破片安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爆破片安全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生产制造容易,安装也便捷,同时具有超压泄放和水锤吸纳双重功能,可用于泄放介质为液体的设备,该装置实用性和经济性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爆破片安全装置,包括纵向设置的爆破片筒体和爆破片组件;所述爆破片组件包括爆破片和夹持器,夹持器将爆破片横向夹持固定,爆破片和夹持器通过压紧法兰安装于爆破片筒体的顶端;所述爆破片筒体的侧壁设置有气孔,爆破片筒体底部端口与设备管道通过连接法兰固定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798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