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硫还原地杆菌在修复砷污染地下水环境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77399.2 | 申请日: | 202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41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王远鹏;黄珅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10;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姜谧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原地 杆菌 修复 污染 地下 水环境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硫还原地杆菌在修复砷污染地下水中的应用,采用水铁矿对砷污染地下水环境中的砷进行负载,形成载砷水铁矿,且该载砷水铁矿已经老化和失活后,添加硫还原地杆菌进行培养,以对已经老化和失活后的载砷水铁矿所释放的砷进行再固定,并对水铁矿活性位点进行活化。本发明利用G.sulfurreducens的异化铁还原能力,能以水铁矿作为电子受体进行胞外电子传递,能将水铁矿进行还原性溶解,使大粒径,低表面活性的水铁矿转变为小粒径,高表面活性位点“新生”水铁矿,恢复了其固定砷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环境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硫还原地杆菌在修复砷污染地下水环境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砷(As)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毒性元素,砷及其所有的化合物都是剧毒的,0.1g的As2O3即可致人死亡。近年来,人类采矿,冶金等工业活动的后遗排放和农业活动的杀虫剂、农药的使用是造成环境中砷污染的主要来源,释放出的砷会在土壤中富集,然后随着环境的变化进入水环境中,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我国有40多个县市超过1500万人面临严重的水环境砷污染问题。因此,水环境中的砷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砷污染的修复治理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水铁矿由于其高比表面积,表面缺陷(活性位点)性是砷污染地下水修复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天然钝化剂,能对水环境中的砷有强烈的吸附和共沉淀作用。现有技术中对水铁矿固定砷的研究主要集中对水铁矿的修饰和负载,提高水铁矿及其复合物固砷效果,优化吸附工艺的性能。CN109453734A公开了一种MnO2改性水铁矿的吸附材料,对As(V)有优良的吸附性能;CN108502962A公开了一种水铁矿-UF膜的组合工艺,同时去除了水中的三价砷和有机物(DOM),控制了副产物并缓解了膜污染;CN107400515A公开了一种化学-生物钝化剂,将水铁矿与碳渣粉混合后与棘孢木霉菌共培养,干燥研磨后所得的钝化剂减少了农作物对土壤砷的吸收,降低了土壤砷的生物有效性。但上述现有技术并没有解决一个关键性问题:水铁矿由于其弱晶形,在水环境中不稳定,容易团聚为粒径更大矿物和发生转变,丢失大量活性位点,导致固定在表面的砷重新释放到环境,失去固砷能力,造成二次污染。目前现有技术中几乎没有对环境中水铁矿活性位点修复的研究,对砷的固定也仅仅停留在物理化学的吸附沉降,不仅成本高,而且有着二次污染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硫还原地杆菌(Geobactersulfurreducens)在修复砷污染地下水环境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砷污染地下水环境的修复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硫还原地杆菌在修复砷污染地下水环境中的应用,采用水铁矿对砷污染地下水环境中的砷进行负载,形成载砷水铁矿,且该载砷水铁矿已经老化和失活后,添加硫还原地杆菌进行共培养,以对已经老化和失活后的载砷水铁矿所释放的砷进行再固定,并对水铁矿活性位点进行活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在所述砷污染地下水环境中添加乙酸钠作为硫还原地杆菌的碳源。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乙酸钠在所述砷污染地下水环境中的浓度为18-25mM。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硫还原地杆菌在所述砷污染地下水环境中的共培养温度为25-33℃,时间为17-20d。
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乙酸钠在所述砷污染地下水环境中的浓度为20mM,所述硫还原地杆菌在所述砷污染地下水环境中的共培养温度为30℃,时间为18d。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砷污染地下水环境的修复方法,采用水铁矿对砷污染地下水环境中的砷进行负载,形成载砷水铁矿,且该载砷水铁矿已经老化和失活,在该砷污染地下水环境中添加硫还原地杆菌进行共培养,以对已经老化和失活后的载砷水铁矿所释放的砷进行再固定,并对水铁矿活性位点进行活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773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岩棉组件
- 下一篇:一种双环[3,2,1]辛-2-烯的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