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槽轮机构的感应加热装置及其加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73188.1 | 申请日: | 202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495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大龙;孙嘉胜;李良机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1/62 | 分类号: | C21D1/62;C21D1/10;C21D9/00;C21D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孚睿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74 | 代理人: | 王冬杰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轮机 感应 加热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槽轮机构的感应加热装置及其加热方法,其包括底座、滑台装置、旋转装置、旋转平台装置和加热装置,滑台装置设于底座上,且旋转装置和旋转平台装置均设于工作台上,加热装置设于底座上,且加热装置包括竖直电源板、感应线圈支架和仿形式感应线圈,竖直电源板固定于底座的第二端,且感应线圈支架的第一端设于竖直电源板的上端,感应线圈支架的第二端设有仿形式感应线圈,且仿形式感应线圈与槽轮的外形相适配。本发明通过采用仿形式感应线圈,用于保证感应线圈与槽轮的槽口以及槽轮弧面部的间距恒定,通过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中的磁感线与槽轮表面相垂直,使槽轮的外轮廓受热均匀,从而保证了槽轮外轮廓淬硬层深度的均匀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槽轮机构的感应加热装置及其加热方法。
背景技术
槽轮机构结构简单,外形尺寸小,机械效率高,并能较平稳地、间歇地进行转位,但是其传动时存在柔性冲击,因此需要具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强度以及韧性,以满足槽轮在柔性冲击的作用下不发生失效,所以针对槽轮需要进行表面淬火处理。感应淬火是热处理的重要工艺之一,其是用感应电流对工件的表面进行淬火处理,加热冷却后表面获得硬度高的马氏体组织,而内部组织仍然具有良好的韧性、塑性和较高的强度等,以满足零件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具有高的使用寿命。感应淬火尤其以它具有生产效率高、能耗低、污染小以及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而倍受欢迎。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各种机械设备的参数不断提高,相应的槽轮承载能力、运行品质及体积大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技术中,在对槽轮进行感应加热时,传统的圆形感应线圈不能成功对槽的里面进行感应加热,导致受热不均匀,而且一出现槽顶部过热而里面无淬硬层的情况,从而导致槽轮存在缺陷。因此,需要一种用于槽轮的感应加热装置及工艺,能够均匀的对槽轮进行感应加热,使槽轮表面受热均匀,有利于保证淬硬层深度的均匀性。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情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槽轮机构的感应加热装置及其加热方法,通过采用仿形式感应线圈,用于保证感应线圈与槽的内表面和两槽之间的弧面间距恒定,通过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中的磁感线与槽轮表面相垂直,使槽轮的外轮廓受热均匀,保证槽轮外轮廓淬硬层深度的均匀性。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槽轮机构的感应加热装置,其包括底座、滑台装置、旋转装置、旋转平台装置和加热装置,所述滑台装置设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滑台装置包括工作台、丝杠、导轨、电动机、前连接板、后连接板和滑块,所述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分别设于所述底座的第一端和中间部,且所述丝杠的第一端通过轴承支撑于所述后连接板上,所述丝杠的第二端穿过所述前连接板且通过联轴器与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导轨对称设于所述底座第一端面的两侧,所述滑块和丝母均设于所述工作台上,且所述滑块与所述导轨滑动连接,且所述丝母与所述丝杠传动连接;所述旋转装置设于所述工作台上,且所述旋转装置包括轴承座、从动轴和槽轮,所述轴承座与所述工作台固定连接,且所述轴承座中设有轴承,所述从动轴的第一端插接于所述轴承中,且所述从动轴的第二端设有所述槽轮;所述旋转平台装置设于所述工作台上,且所述旋转平台装置包括传动轴、主动拨盘、三爪卡盘、第一电动机和旋转平台外壳,所述旋转平台外壳通过均布设于所述旋转平台外壳底部的多个连接脚与所述工作台固定连接,且所述旋转平台外壳内部设有所述第一电动机,所述第一电动机的输出轴通过所述三爪卡盘与所述传动轴的第一端连接,且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设有所述主动拨盘,且所述主动拨盘的圆柱销能卡合于所述槽轮的槽口中;所述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竖直电源板、感应线圈支架和仿形式感应线圈,所述竖直电源板通过肋板支撑固定于所述底座的第二端,且所述感应线圈支架的第一端设于所述竖直电源板的上端,所述感应线圈支架的第二端设有所述仿形式感应线圈,且所述仿形式感应线圈与所述槽轮的外形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仿形式感应线圈包括槽口感应部、槽轮连接感应部和槽轮弧面感应部,且所述槽口感应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感应线圈支架连接,所述槽口感应部的第二端通过槽轮连接感应部与所述槽轮弧面感应部的第一端连接,且所述槽轮弧面感应部的第二端与所述感应线圈支架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731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