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果桑苗木培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72324.5 | 申请日: | 202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98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郭仁林;查七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山谷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B79/02;C05F15/00;C05F17/20 |
代理公司: | 南昌金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6129 | 代理人: | 石红丽 |
地址: | 332400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桑苗 培育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苗木培育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果桑苗木培育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种植地修正平整,在种植地上挖出深度为10‑15cm的种植洞,将苗木幼苗放置在种植洞内;S2、在种植洞内填充3‑5cm厚的土壤;在种植洞内填充2‑3cm厚的蛭石,且蛭石位于种植洞内土壤的上方;在种植洞内位于蛭石的上方填充2‑3cm发酵农家肥;在发酵农家肥上覆盖土壤,使得种植地表面平整;S3、在种植地位于苗木幼苗周侧挖出深度为5‑10cm的沟槽,在沟槽内加入草木灰后,回填沟槽;S4、每日定时给苗木幼苗浇水施肥,检查苗木幼苗害虫情况,并予以清除。本申请的方法可用于对果桑苗木进行培育,能够提高果桑苗木种植培育的成活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苗木培育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果桑苗木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苗木是具有根系和苗干的树苗,凡在苗圃中培育的树苗不论年龄大小,在未出圃之前,都称为苗木,苗木种类包括实生苗、营养繁殖苗、移植苗、留床苗。
苗木种植培育方法广泛应用于园林工程中,在苗木栽植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土质土壤板结、透水性差,容易造成苗木根部长时间浸水造成腐烂现象,从而提高了成本,使苗木种植培育成活率低,苗木培育生产长势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果桑苗木种植培育的成活率,本申请提供一种果桑苗木培育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果桑苗木培育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果桑苗木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种植地修正平整,在种植地上挖出深度为10-15cm的种植洞,将苗木幼苗放置在种植洞内;
S2、在种植洞内填充3-5cm厚的土壤;在种植洞内填充2-3cm厚的蛭石,且蛭石位于种植洞内土壤的上方;在种植洞内位于蛭石的上方填充2-3cm发酵农家肥;在发酵农家肥上覆盖土壤,使得种植地表面平整;
S3、在种植地位于苗木幼苗周侧挖出深度为5-10cm的沟槽,在沟槽内加入草木灰后,回填沟槽;
S4、每日定时给苗木幼苗浇水施肥,检查苗木幼苗害虫情况,并予以清除。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S1中,将种植体修整平整,便于对苗木幼苗进行种植,且在种植地上挖掘种植洞,用以种植苗木幼苗;在S2中,在种植洞内先填充土壤,从而将苗木幼苗固定在种植洞内,填充蛭石,蛭石具有多孔结构,进而当封闭种植孔后,蛭石能够提高种植洞内的空气含量,促进苗木幼苗的有氧呼吸,在蛭石上填充发酵农家肥,发酵农家肥通过渗入蛭石中,从而发酵农家肥缓慢得与苗木幼苗相接触,避免了“烧苗”现象的发生,且农家肥发酵后能够去除农家肥内的寄生菌和寄生虫卵,且提高农家肥的肥力释放,为苗木幼苗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且农家肥是农家生活易于收集的肥料,在发酵农家肥上覆盖土壤填充种植洞,进一步提高了苗木幼苗在种植洞内的位置稳定性,且土壤覆盖发酵农家肥,遮蔽了发酵农家肥的气味,减少了发酵农家肥的气味逸散到空气中,造成人们不适;在S3中,在苗木幼苗周侧挖出沟槽,在沟槽内填充草木灰,草木灰是植物燃烧后的残余物,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将草木灰铺设在苗木幼苗周侧,能够起到防虫蛀蚀幼苗根系的作用,且能够为幼苗生长提供所需的矿物元素,且避免了草木灰与苗木幼苗直接接触;在S4中,给苗木幼苗浇水,为幼苗生长提供水分,且水份能够促进发酵农家肥和草木灰向幼苗根系渗透,从而提高了苗木幼苗在生长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
优选的,所述S2中,在种植洞内填充的土壤和铺设在发酵农家肥上的土壤,均与种植地的土壤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同种土壤的性质相同,进而将苗木幼苗种植在种植地上时,苗木幼苗根系所处的土壤性质相同,减少了幼苗的适应时间,从而促进了苗木幼苗生长。
优选的,所述S2中,发酵农家肥由以下制备步骤制备而成:
D1、将新鲜动物粪便和秸秆加入到发酵池中,搅拌使得两者混合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山谷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江西山谷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723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