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薏苡仁风味粉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70900.2 | 申请日: | 202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80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蔡铭;冯骥才;褚豪锜;田宝明;杨开;孙培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7/104 | 分类号: | A23L7/104;A23L7/10;A23L5/10;A23L5/00;A23L33/105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薏苡仁 风味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薏苡仁风味粉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薏苡仁风味粉制备方法主要流程为:原料烘烤→软化→打浆→酶解→离心→干燥。本发明的采用了烘焙后软化打浆的方法,不需要加食品添加剂,在整个过程中营养价值损失少,风味保留度高,且产品易溶于水,可以应用于多类食品中当作配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薏苡仁风味粉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薏苡仁又名薏仁、薏米,禾本科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 薏苡仁的营养价值很高,堪称“禾本科植物之王”,是典型的绿色有机食品。我国薏苡仁年 需求量大约20000吨左右,销量呈逐年增长之势,并大量出口到港、澳、台市场。因地域、气候、环境等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地的薏米特性也有所不同,大致体现在形状、大小、色泽、饱满程度以及成分比例等方面。薏苡仁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主要为淀粉和蛋白质。薏苡仁通常含蛋白质12~17%左右,含淀粉57.5%左右,脂肪2~8%左右,膳食纤维含量17%左右, 这些含量均超过稻米,并含有18种氨基酸。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薏苡仁多糖的主要功效有降 血糖、抑制肿瘤生长及提高免疫机能。薏苡仁酯类多为不饱和脂肪酸类,主要具有抗肿瘤和 抗癌的活性。薏苡仁的三萜类化合物是其所特有的,它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能加快肝脏和血 浆中蛋白质的快速代谢,从而可以提高机体免疫的作用。
由于薏苡仁具有上述诸多营养保健效果,因此开发健康、便捷、风味好的薏苡仁风味 粉,提高薏苡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对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有裨益。现 有的文献报道了一些薏苡仁的特色产品,例如薏苡仁酸乳、薏苡仁口服液、薏苡仁红枣复合 饮料等等,大多对薏苡仁直接进行粉碎利用,导致薏苡仁的风味和营养成分保留度较低。且 薏苡仁的淀粉含量高,目前薏苡仁前处理工艺多为直接煮熟,会使其发生淀粉的糊化,导致 薏苡仁浆粘度过高,风味与口感严重降低。
公开号CN106923170A,公开了一种薏苡仁酶解物,该酶解物也可以称为薏苡仁速溶 粉。所述速溶粉粒径60-200目,溶解时限<60s,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得到的:(1)薏苡仁加 入水回流提取,降温,再加入淀粉酶恒温酶解、灭活酶,得酶解液;(2)酶解液滤过、合并滤 液、浓缩、干燥即得薏苡仁速溶粉。本方案对薏苡仁直接进行粉碎利用,导致薏苡仁的风味 和营养成分保留度较低。
授权号CN101803724B,公开了一种薏苡仁酶解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 步骤:将薏苡仁粉装入酶解罐中,并向酶解罐加入薏苡仁粉重量1.5~3倍量的水而调制成薏 苡仁浆液,再向薏苡仁浆液加入酸碱调节剂;先依次按每克薏苡仁浆液重量加入淀粉酶和果 胶酶,升温至55℃~60℃后保温0.5h~1.5h;再分别按每克薏苡仁浆液加入的蛋白酶和β-淀 粉酶,保持55℃~60℃恒温并不断搅拌1-2h;将上述酶解罐中的浆液升温至85℃~95℃,并 保持8-15分钟,以灭活酶。滤去渣质后,将薏苡仁酶解物清液送入高压釜,并加硫酸铵和磷 酸二氢钾进行糖化反应。该方案对薏苡仁直接进行粉碎利用,并且未制成干燥的粉末状成品, 不适宜保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薏苡仁风味粉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将薏苡仁放入烤箱烘烤,从而提升薏苡仁的风味释放,避免了直接对薏苡仁粉 碎处理,尽可能地保留了薏苡仁的营养成分,并且利用了美拉德反应,提高了产品的风味, 最后制成了粉末状产品,便于存储;获得的产品薏苡仁风味浓郁、营养成分保留度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薏苡仁风味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烘烤薏苡仁;
(2)将步骤(1)所得薏苡仁趁热加入到水中浸泡直至软化;
(3)在步骤(2)所得软化薏苡仁中加入水,打浆获得薏苡仁浆液;
(4)在步骤(3)所得薏苡仁浆液中加入酶,搅拌均匀后进行酶解,酶解完毕后灭酶,得到 薏苡仁酶解风味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709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