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凹槽阶梯缓冲栅4H-SiC金属半导体场效应管及建模仿真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469670.8 | 申请日: | 2021-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61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 发明(设计)人: | 张现军;李娜;邱恒远;游娜;王明甲;秦浩华;覃庆良;冯宇平;孙绍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L29/812 | 分类号: | H01L29/812;H01L29/06;H01L29/10;G06F30/367 |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江鹏飞 |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凹槽 阶梯 缓冲 sic 金属 半导体 场效应 建模 仿真 方法 | ||
1.一种双凹槽阶梯缓冲栅4H-SiC金属半导体场效应管,其特征在于,包括4H-SiC半绝缘衬底层、P型缓冲层、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N型沟道层;
N型沟道层的上端面分别为源极帽层和漏极帽层,源极帽层的上端面设置源极,漏极帽层上端面设置漏极,源极帽层和漏极帽层之间形成栅极;栅极与N型沟道层的上表面之间设置阶梯缓冲栅层;由漏极向栅极方向延伸一定距离形成场板,漏极与栅极之间设置钝化层Si3N4;
第一凹槽设置和第二凹槽均设置在P型缓冲层的顶部,其中第一凹槽位于栅极下方,第二凹槽位于漏极帽层和场板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凹槽阶梯缓冲栅4H-SiC金属半导体场效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深度及长度均相同,分别为0.15μm和1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凹槽阶梯缓冲栅4H-SiC金属半导体场效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设置小台柱,小台柱的长度为0.2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凹槽阶梯缓冲栅4H-SiC金属半导体场效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源极和漏极的厚度及长度均相同,分别为0.2μm和0.5μm;栅极的厚度及长度分别为0.2μm和0.7μm;栅源间距、栅漏间距、栅极与场板间距分别为0.5μm、0.7μm、0.3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凹槽阶梯缓冲栅4H-SiC金属半导体场效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沟道层和P型缓冲层的厚度分别为0.25μm、0.5μm,掺杂浓度分别为3×1017cm-3、1.4×1015cm-3。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凹槽阶梯缓冲栅4H-SiC金属半导体场效应管的建模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构建双凹槽阶梯缓冲栅4H-SiC金属半导体场效应管的物理模型,包括如下三种类型:
类型一:带隙和电子亲和力模型:在器件仿真工具DESSIS的参数文件中,利用带隙和电子亲和力模型建立晶格温度和带隙之间的关系,如下所示:
其中:T为晶格温度,Eg(0)为在0k时的带隙宽度,α=6.65×10-4eV/K,β=1300K为材料参数,SiC的Eg(0)为3.23ev;
类型二:迁移率模型:当材料未掺杂时,迁移率是晶格温度的函数;在掺杂杂质之后,将导致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降低;因此,建立Masetti模型以模拟迁移率对掺杂浓度的依赖性,如下所示:
其中:Ni为离子化杂质的总浓度;
μmin1为载流子最低迁移率1,电子为88cm2/(Vs),空穴为44cm2/(Vs);
μmin2为载流子最低迁移率2,电子为0cm2/(Vs),空穴为0cm2/(Vs);
μ1为载流子迁移率1,电子为43.4cm2/(Vs),空穴为29cm2/(Vs);
Pc为材料参数,电子为0cm2/(Vs),空穴为0cm2/(Vs);
Cr为材料参数,电子为5×1018cm2/(Vs),空穴为5×1019cm2/(Vs);
Cs为材料参数,电子为3.43×1020cm2/(Vs),空穴为6.1×1020cm2/(Vs);
α为材料参数,电子为1,空穴为1;
γ为材料参数,电子为2,空穴为2;
T为热力学温度,T0为室温273K;
类型三:Caughey-Thomas模型:由于载流子的迁移率不仅与掺杂浓度有关,而且与电场强度有关,因此通过Caughey-Thomas模型描述电场对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如下所示:
其中:μlow表示低电场迁移率,ε依赖于温度如下式所示:
其中:t表示晶格温度并且t0=300K;
S2:分析双凹槽阶梯缓冲栅4H-SiC金属半导体场效应管的饱和电流密度和击穿电压,包括如下两步:
S21:分析饱和电流密度,包括如下小步:
S211:测试模型的饱和漏极电流曲线,确定最大饱和漏极电流密度;
S212:描绘模型内部电子流动轮廓,确定P缓冲层引入的两个凹槽后的沟道宽度、总沟道横截面宽度和提供电流大小;
S22:分析击穿电压,包括如下小步:
S221:测试漏极电流、栅极泄漏电流密度描述的击穿特性,在相同的栅极偏置电压下,确定漏极电流、栅泄漏电流密度同时急剧增加时的击穿电压;
S222:分析集中在栅极和漏极之间的二维电场线轮廓,确定出现在栅极和漏极间场板的左边缘附近的峰值,确定P缓冲层引入的两个凹槽的电场线分布情况和击穿电压;
S23:根据饱和电流密度和击穿电压,进而得出最大输出功率密度如下式所示:
其中:Pm为最大输出功率密度,Is为饱和漏极电流密度,Vb为漏极击穿电压,Vk为拐点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6967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