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润滑的铣刀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463934.9 | 申请日: | 2021-04-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2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 发明(设计)人: | 薛飞;王康辉;陈敏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C9/00 | 分类号: | B23C9/00;B23Q11/10;B23Q5/04;C10M169/04;C10N30/06;C10N40/22;C10N50/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信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28 | 代理人: | 杨丹莉;李丹 |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润滑 铣刀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润滑的铣刀,其包括铣刀盘和驱动铣刀盘转动的主轴,其还包括:不完整齿圈,其固定设于主轴上,以与主轴同步转动;齿轮,其与不完整齿圈啮合连接;第一皮带轮,其与齿轮通过第一皮带轮轴共轴设置,以与所述齿轮同步转动;第二皮带轮,其通过第二皮带轮轴而可转动的设置;皮带,其裹覆于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外,所述皮带上设有进给压片;料箱,其设于铣刀盘的上方,所述料箱内设有固体润滑棒,所述料箱的下端设有出料口;其中,在铣刀盘转动的过程中,铣刀盘的转动带动所述皮带移动,以使得进给压片下压所述固体润滑棒,所述固体润滑棒在进给压片压力的作用下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所述出料口伸出并被涂抹在所述铣刀盘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加工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机加工刀具。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缸体是汽车发动机内部的核心部件。在加工缸体的过程中,缸体上平面的质量十分重要,其可以作为缸体、缸盖的结合面,并需要在发动机工作时要承受较大的工做压力。
在现有技术中,加工缸体上平面的过程是在专机上进行的,其一般采用“AF200粗铣—AF290精铣”的工艺路线。在上述的传统加工路线中,进行AF200粗铣操作时,由于毛坯余量大,铣刀一般采用湿加工,其刀片在切入工件的过程中会在切削热的作用下,温度急剧上升至600-700度。当刀片切出工件时,刀具温度会受到合成冷却液的冲刷,其温度又会急剧下降到20度,刀片在温度循环变化下会产生热胀冷缩,进而产生热冲击。
而在现有的加工生产中,刀片通常采用硬质合金材质,其机械性能表现为:硬度高但韧性很低,这种刀片在热冲击的作用下会很快会产生崩刃。
此外,现有技术中的合成冷却液中通常需要采用碱性活性剂、防锈剂、消泡剂等等多种添加剂。上述这些试剂对于环境均会造成一定的污染,不符合当前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
由此可见,目前急需一种既能不用合成冷却液又能使刀具切削起到润滑的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已有部分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优化设计,并已经获得如下改进方案:1.关闭合成冷却液采用干加工的方式,以避免冷却液在加工过程中使刀片温度急剧下降导致的热冲击。2.将合成冷却液替换成切削油,切削油相较于合成冷却液具有比热容低、导热性慢的特点,其对刀片的热冲击小。
但是,上述的这两种改进方案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在上述改进方案1中,虽然能避免合成冷却液使加工后刀片温度急剧下降导致的热冲击,但也失去了合成冷却液的降温效果。在采用这种方案时,刀片上温度会升高至900度-1000度,刀具磨损加剧,没有冷却液的润滑切削抗力较大。
相应地,在采用上述改进方案2时,切削油成本远远高于合成冷却液,切削油易受细菌污染发臭,其使用寿命低于合成切削液。此外,切削油相较于合成冷却液虽然具有比热容低、导热性慢的特点,但是其仍然存在一定风险,仍然存在因急剧降温而导致刀片受到热冲击的可能。
因此,为了解决以上改进方案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期望获得一种既能不用合成冷却液又能使刀具切削起到润滑的方法,该技术方案可以不采用合成冷却液,采用干加工的方式,以避免冷却液在加工过程中使刀片温度急剧下降导致的热冲击,其又能使刀具切削起到润滑。
基于此,本发明通过优化设计一种自动润滑的铣刀可以避免现有加工缸体上表面时所存在的问题,该自动润滑的铣刀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应用于现有的“粗铣—精铣”的加工工艺路线,其通过利用铣刀本身的自转作为动力源,可以不断地补充固体润滑剂棒料以润滑刀尖,其结构简单,维护方便,可靠性好,润滑刀具效果显著,具有十分良好的推广前景和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639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