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具有蜂窝填料的三相流化床对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59146.2 | 申请日: | 202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9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程辛凤;张选军;郑阳华;郭二强;刘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同澜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10 | 分类号: | C02F3/10;C02F3/02;C02F3/30;C02F101/38;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余莹 |
地址: | 20009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具有 蜂窝 填料 三相 流化床 城市 污水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采用具有蜂窝填料的三相流化床对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城市污水进入至漏斗状固液分离池,污泥附着于其内的蜂窝填料上,并沉降至漏斗状固液分离池下部,通过第一沉降管进入至漏斗状气固液分离池,通过向漏斗状气固液分离池内通入气体或不通入气体,进行三相流化或两相流化,以实现硝酸盐的脱氮;漏斗状气固液分离池底部的可蜂窝填料颗粒被再次导入污泥提升管循环到漏斗状固液分离池底部。本发明采用的蜂窝填料由于采用了亲水性聚合物和具有生物亲和能力的海藻酸钙和琼脂糖进行改性,进而可以提高与城市污水中的污泥的微生物进行亲和使其附着于上的几率,进而提高了反硝化除磷脱氮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市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采用具有蜂窝填料的三相流化床对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社会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带动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加剧,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阻碍。在这其中,水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控制,势必会给生态带来巨大的灾难,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用水,同时也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截至2019年12月底,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2.107亿m3/d,年度处理水量656.31亿m3,覆盖94.5%以上的城市地区。氮磷营养物去除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依法实施。然而,下水道渗漏(地表入流与地下水入渗、化粪池设置等)导致的中国城市污水的独特水质特征,是城市污水处理厂效率相对低下的根本,许多城市污水处理厂面临很少能量回收、营养物去除成本昂贵和高污泥产量,污泥中脱磷除氮效率低下等瓶颈问题,效率和可持续性仍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采用自制备的蜂窝填料能够强化脱磷除氮的采用具有蜂窝填料的三相流化床对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采用具有蜂窝填料的三相流化床对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蠕动泵将城市污水泵入污水进水口;
S2:,城市污水进入至漏斗状固液分离池,城市污水中的污泥附着于漏斗状固液分离池内的蜂窝填料上,并沉降至漏斗状固液分离池下部,城市污水中的污水位于沉降污泥的上部;
S3:沉降至漏斗状固液分离池下部的污泥通过第一沉降管进入至漏斗状气固液分离池,城市污水中的附着于漏斗状固液分离池内的蜂窝填料上的污泥进一步进入漏斗状气固液分离池,通过向漏斗状气固液分离池内通入气体,进行三相流化,可以提高附着于漏斗状固液分离池内的蜂窝填料上的污泥与漏斗状气固液分离池的蜂窝填料接触,从漏斗状固液分离池转移到漏斗状气固液分离池的富含城市污水污泥中的生物膜的蜂窝填料颗粒将由于颗粒相互碰撞时的剪切和磨损而失去其生物膜;当不通入空气时,漏斗状气固液分离池在缺氧条件下运行,进行两相流化,以实现硝酸盐的脱氮;
S4:漏斗状气固液分离池底部的富含生物膜的城市污水污泥附着蜂窝填料颗粒被通过第二沉降管再次导入污泥提升管循环到漏斗状固液分离池底部,再次开始循环,进而实现城市污水的脱磷除氮。
进一步地,所述三相流化床包括污水进水口、漏斗状固液分离池、漏斗状气固液分离池、污泥提升管、连接漏斗状固液分离池和漏斗状固液分离池的第一沉降管、连接漏斗状气固液分离池和污泥提升管的第二沉降管,所述污泥提升管与所述都漏装固液分离池相连通;所述污水进水口设置于所述污泥提升管的底端下部,并带有蠕动泵;漏斗状固液分离池和漏斗状气固液分离池内填充有蜂窝填料。
进一步地,所述漏斗状气固液分离池上部侧面设置有上浮污泥排出口和污水排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漏斗状气固液分离池下部侧面设置有加气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同澜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同澜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91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