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欧洲烂子病和囊状幼虫病治疗中药药方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456409.4 | 申请日: | 2021-04-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7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 发明(设计)人: | 吴学刚;吴昌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学刚;吴昌远 |
| 主分类号: | A61K36/756 | 分类号: | A61K36/756;A61P37/04;A61P31/04;A61P31/12;A61K31/7048;A61K35/6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57200 云南省昭通市镇***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欧洲 烂子病 幼虫 治疗 中药 药方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欧洲烂子病和囊状幼虫病治疗中药药方,具体涉及医药领域,其中所使用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连翘10‑20份、千里光10‑20份、金银花10‑20份、龙胆10‑20份、穿心莲10‑20份、甘草10‑20份、黄岑10‑20份、黄柏10‑20份、黄芪10‑20份、黄芩苷10‑20份、蟾酥5‑15份、板蓝根10‑20份。本发明通过使用龙胆、黄岑、黄芩苷、蟾酥、板蓝根等中药药材制备药剂,可以有效的治愈欧洲烂子病和囊状幼虫病,同时还能提高蜂群的免疫力,避免了病症的复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欧洲烂子病和囊状幼虫病治疗中药药方。
背景技术
欧洲幼虫腐臭病是蜜蜂幼虫的一种传染病,别称烂子病、欧幼病等,世界各地几乎都有发生,尤以我国发生得最普遍且病势凶猛,虽然整体上致死率比中蜂囊状幼虫病稍低,但若不及时处理也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囊状幼虫病,亦称“囊雏病”。蜜蜂幼虫的一种传染病。病原为蜜蜂囊状幼虫病毒。患病幼虫在5~6日龄时大量死亡。虫尸头尖略向上翘,内部充满含有细小颗粒的透明液体,无黏性,无气味,夹出时形成囊状,干枯后变成龙船样头上翘的黑色硬皮。多发生在春末夏初或秋末冬初。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现有的药剂在治疗蜂群时容易导致蜂群的抵抗力下降,使欧洲烂子病和囊状幼虫病在下一个发病周期复发,治疗效果差。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欧洲烂子病和囊状幼虫病治疗中药药方,通过使用龙胆、黄岑、黄芩苷、蟾酥、板蓝根等中药药材制备药剂,可以有效的治愈欧洲烂子病和囊状幼虫病,同时还能提高蜂群的免疫力,避免了病症的复发,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欧洲烂子病和囊状幼虫病容易复发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欧洲烂子病和囊状幼虫病治疗中药药方,其中所使用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连翘10-20份、千里光10-20份、金银花10-20份、龙胆10-20份、穿心莲10-20份、甘草10-20份、黄岑10-20份、黄柏10-20份、黄芪10-20份、黄芩苷10-20份、蟾酥5-15份、板蓝根10-20份。
一种欧洲烂子病和囊状幼虫病治疗中药药方的使用方法,具体制备步骤为:
步骤一:
取连翘10-20份、甘草10-20份、黄岑10-20份、黄柏10-20份、黄芪10-20份、板蓝根10-20份切碎,然后将切碎的原料分别放入不同的容器中,随后倒入适量的清水浸泡,制备中药浸泡液;
步骤二:
取千里光10-20份、穿心莲10-20份放入砂锅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清水,小火熬煮至水开,然后持续熬煮5分钟,然后取连翘、黄柏的浸泡液加入砂锅中,然后转大火熬煮至水开,随后转小火持续熬煮10分钟;
步骤三:
取甘草、黄岑、黄芪、板蓝根的浸泡液放入新的砂锅中,然后大火熬煮至水开,随后转小火熬煮20分钟,然后取金银花10-20份、龙胆10-20份放入砂锅中,随后持续小火熬煮25分钟;
步骤四:
分别将步骤二和步骤三砂锅中的药液倒出,同时使用过滤网将药渣滤去,随后将两种药液混合,制成混合中药液;
步骤五:
取蟾酥5-15份将其研磨成粉末,随后取黄芩苷10-20份与之混合制成混合中药粉,然后取步骤四中的混合中药液并加热至沸腾,随后将混合中药粉加入混合中药液中,搅拌并持续保温混合中药液,使混合中药粉在混合中药液中持续浸泡;
步骤六:
使用纱布滤去混合中药液中的混合中药粉,得到成品中药液,然后将中药液与清水1∶8混合,随后向蜂箱和蜂群喷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学刚;吴昌远,未经吴学刚;吴昌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64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