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数据多维智能存储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56200.8 | 申请日: | 202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72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龙金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云宣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6 | 分类号: | G06F3/06 |
代理公司: | 广东良马律师事务所 44395 | 代理人: | 李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航***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 多维 智能 存储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数据多维智能存储系统,通过网络端口与外界设备连接,用于数据的读取下载和存储,包括:高速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活跃度高的数据;低速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活跃度低的数据;控制单元,通过网络端口与外界设备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高速存储单元和低速存储单元与外界设备的数据交互,并用于控制高速存储单元和低速存储单元之间的数据交互。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数据储存成本较高、时效性较短、存储不安全和存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存储领域,具体为一种大数据多维智能存储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网络速度越来越快,已经出现了超高速网络,各种应用和服务也持续涌现并不断变化,同时访问网络的设备的数量也在日益增长。这些导致迅速产生海量数据。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已经发展了诸如数据湖的大型数据中心的技术,以用于处理和存储这些迅速产生的海量数据。然而,从数据中心的观点来看,针对如此大量的数据进行实时数据存储和分析仍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所有存储系统结构,最终都需要将用户数据存放到某一类最底层物理介质中。目前,底层物理存储介质有光、磁、电三种,对应的用于企业级存储市场主要产品类型有蓝光光盘、机械硬盘、固态硬盘。其中这三种存储介质的访问速度排序为∶固态硬盘>机械硬盘>蓝光光盘。但是考虑其成本、耗电量、存储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固态具有成本较高、耗电量大、耐久性有限、易受到病毒攻击等特点。
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数据作为生产资料,机器产生数据,5G传送速度,AI运用数据,那么越来越多的海量数据需要高可靠、自主可控、长久、安全、低能绿色存储。因此,开发一种即兼容储存速度又兼容安全性和使用成本的存储系统成立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数据多维智能存储系统及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数据储存成本较高、时效性较短、存储不安全和存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大数据多维智能存储系统,通过网络端口与外界设备连接,用于数据的读取下载和存储,包括:
高速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活跃度高的数据;
低速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活跃度低的数据;
控制单元,通过网络端口与外界设备连接;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高速存储单元和低速存储单元与外界设备的数据交互,并用于控制高速存储单元和低速存储单元之间的数据交互。
进一步的,所述高速存储单元为固态硬盘。
进一步的,所述低速存储单元包括:
光盘库,用于存储多个用于储存数据的光盘;
光盘驱动,用于光盘的数据写入和读取;
机械手,用于光盘驱动的光盘上料和光盘归位;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机械手定向抓取光盘至光盘驱动进行数据的读取或写入,并完成光盘的归位。
进一步的,还包括中速存储单元,用于高速存储单元和低速存储单元之间的数据交互的数据过渡存储。
进一步的,所述中速存储单元为机械硬盘。
一种大数据多维智能存储方法,该方法基于上述的大数据多维智能存储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S1、设定存储数据的活跃度阈值;
S2、对储存数据的活跃度进行计算;
S3、若存储数据的活跃值低于阈值,则将存储数据存入低速存储单元,若存储数据的活跃度高于于阈值,则将存储数据预存入高速存储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云宣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云宣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62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