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上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毁伤目标仿真评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54381.0 | 申请日: | 202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09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董受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1/08 |
代理公司: | 大连至诚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42 | 代理人: | 张海燕;涂文诗 |
地址: | 116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上 干扰 条件下 战术 导弹 毁伤 目标 仿真 评估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上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毁伤目标仿真评估方法,包括:根据海上战术导弹过程通常依次分为目标搜索跟踪阶段、导弹指挥控制阶段、导弹发射与制导飞行命中目标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确定海上干扰条件对这三个阶段评估的主要影响指标,进而构建海上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毁伤目标评估模型,为海上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毁伤目标效果评估提供方法依据,有助于海上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分析评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战术导弹运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上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毁伤目标仿真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导弹对目标的毁伤程度与导弹毁伤威力与机理、击中目标的部位及目标抗毁伤的能力等均有关。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包含生存能力、系统可靠性、突防效能、制导性能与毁伤效能等五方面。对于海上战术导弹武器而言,海上战术导弹武器主要包括反舰导弹武器、舰空导弹武器与空空导弹武器等。相应的海上战术导弹过程通常依次分为目标搜索跟踪阶段、导弹指挥控制阶段、导弹发射与制导飞行命中目标阶段这三个基础阶段。目前,现有的战术导弹毁伤目标效能分析多集中在武器系统可靠性、制导性能的评定或考核,对毁伤目标仿真评估尤其对海上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效果的研究成果较少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上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毁伤目标仿真评估方法,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考虑敌方对海上战术导弹实施的干扰主要典型类型及干扰指标,明确了海上干扰条件对战术导弹毁伤目标评估的主要影响指标,构建了海上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毁伤目标评估模型,提出了一种海上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毁伤目标评估方法,可为海上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毁伤目标效果评估分析提供方法依据。
本发明海上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毁伤目标仿真评估方法,包括:
根据来袭目标和己方雷达干扰参数和机动干扰参数计算目标探测跟踪阶段来袭目标在己方雷达干扰条件下和来袭目标实施机动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系统探测跟踪目标概率;
根据通信干扰参数和数据链干扰参数计算导弹指挥控制阶段的通信干扰条件下和数据链干扰条件下的稳定概率;
根据有源干扰参数、无源干扰参数以及组合干扰参数计算导弹发射与制导飞行命中目标阶段的战术导弹发射与制导命中目标概率;
根据所述战术导弹系统探测跟踪目标概率、稳定概率和稳定概率确定毁伤目标概率评估模型,并根据所述毁伤目标概率评估模型确定毁伤来袭目标的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来袭目标和己方雷达干扰参数和机动干扰参数计算目标探测跟踪阶段的来袭目标对己方雷达干扰条件下己方战术导弹系统雷达探测跟踪目标概率和来袭目标实施机动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系统探测跟踪目标概率,包括:
根据来袭目标对己方雷达干扰方式、干扰距离、干扰次数、平均每次干扰时间和干扰总时间计算来袭目标对己方雷达干扰条件下己方战术导弹系统雷达探测跟踪目标概率;
根据来袭目标机动干扰方式、距离与时间,目标自身携带电子干扰设备类型、电子干扰距离与干扰时间计算来袭目标实施机动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系统探测跟踪目标概率。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通信干扰参数和数据链干扰参数计算导弹指挥控制阶段的通信干扰条件下的稳定概率,包括:
根据通信干扰方式、干扰距离、干扰次数、平均每次干扰时间和干扰总时间计算通信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目标指示分配稳定概率和通信干扰类型条件下战术导弹指挥控制指令的稳定概率;
根据数据链干扰方式、干扰距离、干扰次数、平均每次干扰时间和干扰总时间计算数据链干扰条件下战术导弹指挥控制信号同步概率和数据链干扰类型条件下战术导弹指挥控制信号接收应答成功概率。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有源干扰参数、无源干扰参数以及组合干扰参数计算导弹发射与制导飞行命中目标阶段的战术导弹发射与飞行可靠度和导弹制导命中目标概率,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43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