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弹性模量测量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53044.X | 申请日: | 202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9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沈俊铭;田文凯;黄亚雄;伍世梯;李世雄;许国荣;叶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G01N3/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王翠芬 |
地址: | 5107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性模量 测量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弹性模量测量装置,包括:基座、支撑台及加载件,基座内设有容纳空间,支撑台设于容纳空间内,支撑台用于支撑测试件的一面为支撑面,支撑面上设有在第一方向上依次间隔布置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基座上朝向支撑面的面为抵接面,抵接面设有在第一方向上依次间隔布置的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均抵接在测试件上背离支撑面的侧面,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均位于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之间,加载件的一端抵接在支撑台背离支撑面的一面,加载件用于向支撑台施加压力。该测量装置能有效提高测量结果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弹性模量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弹性模量作为描述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是平衡物体抵抗弹性变形能力大小的尺度,它只与材料的化学成分有关,与其组织变化无关,与热处理状态无关。目前,弹性模量测量方法有静态测量方法、共振法、脉冲法等等。其中,共振法和脉冲法测量精度较高,但测量过程较为复杂,且对仪器的要求较高,故该类方法的应用受到较多的限制。而静态测量方法较为简单,是目前最常用的测量方法之一。
静态测量法就是物体受到加载后,测出物体的应力和应变,根据特定的公式计算出弹性模量E,主要有拉伸法和直梁弯曲法。常见的直梁弯曲法通常是将待测金属材料的一端固定于墙壁或测试台上,在另一端施加向下的作用力,通过测量在该力下金属材料的弯曲量,经公式计算得出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但利用该方式测量时,由于作用力不稳定,易受环境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测量结果不稳定。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弹性模量测量装置,该测量装置能有效提高测量结果的稳定性。
一种弹性模量测量装置,包括:基座、支撑台及加载件,所述基座内设有容纳空间,所述支撑台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支撑台用于支撑测试件的一面为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设有在第一方向上依次间隔布置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基座上朝向所述支撑面的面为抵接面,所述抵接面设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依次间隔布置的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均抵接在所述测试件上背离所述支撑面的侧面,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均位于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之间,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抵接件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抵接件与所述第二抵接件之间的距离的四分之一,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抵接件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抵接件与所述第二抵接件之间的距离的四分之一,所述加载件的一端抵接在所述支撑台背离所述支撑面的一面,所述加载件用于向所述支撑台施加压力。
在使用上述弹性模量测量装置时,将所述支撑台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台上的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将测试件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上,利用加载件向所述支撑台施加压力,使所述支撑台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移动。由于所述基座上的所述抵接面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且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均抵接在所述测试件上背离所述支撑面的侧面,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均位于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之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抵接件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抵接件与所述第二抵接件之间的距离的四分之一,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抵接件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抵接件与所述第二抵接件之间的距离的四分之一。因而,测试件受到所述加载件施加的压力后,测试件两端的变形是对称的,如此,测试件在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的区域段上剪力为0,同时,操作者可根据所述加载件施加的压力及测试件的变形量,通过简单的公式计算即可获得测试件的弹性模量。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面设有让位槽,且所述让位槽位于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之间;和/或,所述基座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所述缺口位于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304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