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静默活体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52515.5 | 申请日: | 202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2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冯偲 | 申请(专利权)人: | 的卢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46;G06K9/62;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罗运红 |
地址: | 210033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模态 数据 静默 活体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静默活体检测方法,包括:(1)利用传感器采集人脸RGB图像、红外图像和深度图像,抠出三种原始图像中人脸区域图;(2)建立特征提取网络,利用特征提取网络对步骤1中人脸区域图进行特征提取,得到RGB图像、红外图像和深度图像的卷积特征图;(3)将步骤2中三个卷积特征图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进行数据层面的融合,得到多模态融合特征图;(4)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提取多模态融合特征图的特征向量;(5)对特征向量进行处理,输出活体分类的结果。本发明利用RGB图像、深度图像和红外图像三种模态数据对人脸进行活体检测,提高活体判别精度;将不同硬件的信息融合后提升活体判别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活体检测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静默活体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活体检测是在一些身份验证场景确定对象真实生理特征的方法,可以有效抵御照片、换脸、面具、遮挡以及屏幕翻拍等常见的攻击手段,从而帮助用户甄别欺诈行为,保障用户的利益。静默活体检测只需要求用户实时拍摄一张照片或一段人脸视频,就可以进行真人活体校验。
现有的静默活体检测方法多是基于单一模态数据情况下进行,没有考虑不同模态数据之间的表征差异,致使检测精度较低;即使在使用多模态数据时,也只是针对不同传感器获得的图像数据做简单的叠加处理,忽略了活体数据在不同传感器之间的关联性,没有将不同的图像数据进行数据层的融合,进而降低了活体检测的精度。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静默活体检测方法,考虑了RGB图像、红外图像及深度图像三个模态数据,提高活体检测精度。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静默活体检测方法,包括:
(1)利用传感器采集人脸RGB图像、红外图像和深度图像,抠出三种原始图像中人脸区域图;
(2)建立特征提取网络,特征提取网络包括卷积层,利用特征提取网络对步骤1中人脸区域图进行特征提取,得到RGB图像、红外图像和深度图像的卷积特征图;
(3)将步骤2中三个卷积特征图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进行数据层面的融合,得到多模态融合特征图;
(4)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提取多模态融合特征图的特征向量;
(5)对步骤4的特征向量进行处理,输出活体分类的结果,包括活体和非活体。
进一步,步骤1进行人脸区域抠图后分别对三种人脸区域图进行仿射变换。
进一步,步骤2特征提取网络包括4个卷积层,每个卷积层使用激活函数,4个卷积层依次对每个模态数据进行处理。
进一步,步骤4包括:先将多模态融合特征图输入第一全连接层,得到第一全连接层特征向量;再将第一全连接层特征向量输入到第二全连接层,得到第二全连接层特征向量。
进一步,步骤5利用分类算法函数对第二全连接层特征向量进行分类,得出二元分类结果,输出值为0或1,对输出值进行判断,如果为0,则检测结果为非活体;如果为1,则检测结果为活体。
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本发明利用RGB图像、深度图像和红外图像三种模态数据对人脸进行活体检测,提高活体判别精度;利用多模态数据进行活体判别,将不同硬件的信息融合后提升活体判别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特征提取网络示意图;
图2为多模态数据融合和处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静默活体检测方法,包括:
(1)利用传感器采集人脸RGB图像、红外图像和深度图像,抠出三种原始图像中人脸区域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的卢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的卢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25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