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尖笔帽螺自动捕捞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51929.6 | 申请日: | 202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57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杨炳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79/00 | 分类号: | A01K79/00;B63B35/00;B63C7/06 |
代理公司: | 佛山粤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63 | 代理人: | 张敏 |
地址: | 51026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笔帽 自动 捕捞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尖笔帽螺自动捕捞系统,包括:无人船以及设置在无人船底部的若干个捕捞组件;无人船底部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座,连接座底部配合连接有捕捞组件,捕捞组件包括捕捞箱,捕捞箱底部设置有捕捞口,所述捕捞箱内部设置有转轴,转轴外侧设置有若干个拨动片,所述捕捞箱内部设置有输送机构,输送机构一侧连接有防护板,防护板设置在拨动片外侧,防护板上设置有缝隙;防护板外侧设置有聚集机构,聚集机构内侧设置有若干个聚集孔,聚集孔与所述缝隙位置相对应,输送机构配合连接有输送口,输送口设置在所述捕捞箱顶部,过无人船与捕捞组件进行配合,实现无人船移动过程中进行尖笔帽螺的捕捞,捕捞效率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捕捞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尖笔帽螺自动捕捞系统。
背景技术
尖笔帽螺为腹足纲、后鳃亚纲、翼足目、龟螺科、笔帽螺属。该种在笔帽螺属中个体最大,此次在大亚湾海域出现的该种壳长范围4-15毫米,壳口宽范围0.3-1.3毫米。该种属广盐暖水种,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等热带与亚热带海域分布广泛,对于尖笔帽螺爆发造成的风险或不利影响,其爆发可能引起的生态灾害,及周边机构设施安全的影响,浮游软体动物尖笔帽螺大量爆发,成群聚集现象显著,至今仍在持续,高峰时密度最高达5600个/立方米,甚至在风浪的推动下,大量漂积于岸边,尖笔帽螺大量爆发可能与海水中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增殖、高度聚集。
传统的尖笔帽螺捕捞通过拖网进行捕捞,捕捞效率较低,且传统的捕捞系统没有通过无人驾驶渔船进行捕捞,且在捕捞过程中旋转式拨动片将尖笔帽螺进行拨动,捕捞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尖笔帽螺自动捕捞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尖笔帽螺自动捕捞系统,包括:无人船以及设置在无人船底部的若干个捕捞组件;
所述无人船底部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底部配合连接有捕捞组件,所述捕捞组件包括捕捞箱,所述捕捞箱底部设置有捕捞口,所述捕捞箱内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外侧设置有若干个拨动片,所述捕捞箱内部设置有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一侧连接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设置在拨动片外侧,所述防护板上设置有缝隙;
所述防护板外侧设置有聚集机构,所述聚集机构内侧设置有若干个聚集孔,所述聚集孔与所述缝隙位置相对应,所述输送机构配合连接有输送口,所述输送口设置在所述捕捞箱顶部。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拨动片沿所述转轴周向间隔分布,且所述拨动片呈发散状分布。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板的首尾相连,且防护板中间位置呈凸起结构。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聚集机构为弧形结构,且所述聚集机构的曲率与防护板曲率相同。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捕捞组件包括第一捕捞组件与第二捕捞组件,所述第一捕捞组件底部设置有第一捕捞口,所述第二捕捞组件底部设置有第二捕捞口,所述第一捕捞口与所述第二捕捞口尺寸能够相同或不同。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口端部连接有气泵,通过所述气泵吸力将尖笔帽螺从捕捞口吸入捕捞箱内,所述捕捞口为喇叭状结构。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捕捞箱外壁上设置有格栅板,所述格栅板的面积小于捕捞箱外壁面积的2/3。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无人船上设置有控制室,所述控制室顶部设置有监测机构,所述监测机构用于监测无人船移动状态,所述监测机构一侧设置有信号发射器。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无人船底部设置有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位于无人船的船头位置,所述无人船顶部边缘设置有护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19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